书城亲子家教实用同步育儿百科
15049500000092

第92章 疾病处理

01 蛔虫病及处理方法

蛔虫病的症状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小肠内,以摄取乳糜液为营养,同时又分泌出对人体不利的抑制物,造成小儿消化不良及营养障碍,有蛔虫的宝宝一般食欲不佳且偏瘦。根据蛔虫所处的不同位置,宝宝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

过敏性肺炎

大量蛔蚴通过肺部移行时引起的一过性肺炎,出现咳嗽、哮喘、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部x线显示“游走性肺炎”。

胆道蛔虫

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部剧烈绞痛,钻顶样刺痛,患儿辗转不安,哭叫打滚,屈体弯腰。部分患儿有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后期可因蛔虫带入胆道的细菌继发感染出现畏寒、发热、黄疸、肝脏肿大等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及脓毒败血症等,遗留于胆囊的的虫卵或死后虫体可成为以后结石形成的核心。

肠蛔虫

可能无症状,或有磨牙、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失眠、肠绞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肠穿孔,发生腹膜炎等。

处理方法

注意改善宝宝的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使宝宝从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清洁的瓜果和生水。勤剪指甲,勤洗手,不随地大小便,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做到粪便无害化,防止粪便污染地面及水源。幼儿园及小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按时进行驱蛔虫治疗。治疗方法:驱蛔灵:每天每千克体重服160毫克,分两次口服,连服2日,最大剂量不超过3克。

驱虫净:每片25毫克,1~5岁,服1~2片;5~10岁,服2~3片;10~15岁,服2~4片。饭后服完。

02 急性结膜炎病征及处理方法

急性结膜炎的症状

急性结膜炎即俗称的红眼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发于春季。中医称为“天行赤眼”,由病毒引起,传染性强,接触了红眼病人眼泪污染过的手、手帕、玩具、脸盆等极易传染。主要以细菌为主,分为:

1.细菌性结膜炎:眼眵呈脓性或黏液脓性,以痛为主,有小流行。

2.病毒性结膜炎:分泌物清稀,以疼痛为主,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其中肠道病毒70型所致者,可见球结膜下出血(白眼球片状发红,俗称“红眼病”),常引起广泛流行。

3.过敏性结膜炎:分泌物清稀,或呈黏液样、丝状。明显的症状为剧痒,眼睑、结膜一般明显水肿。常能寻找出过敏原因。

处理方法

宝宝若进入托儿所就要注意预防红眼病。患红眼病的宝宝不要上幼儿园和托儿所。平时注意每人只用自己的毛巾和手帕,用自己的脸盆,家庭内这些用品也要分开,不要用手揉眼睛。一旦患红眼病应马上到医院诊治,每半小时滴一次眼药,坚持彻底治疗。

除此之外,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结膜囊。根据病因不同,白天点眼药水,每小时甚至半小时点眼1次,每次1~2滴。晚上睡觉前涂1次眼药膏。对于细菌性结膜炎,常用眼药水有0.25%氯霉素、0.1%新霉素、0.5%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及磺胺等。

而病毒性结膜炎有可点0.1%疱疹净、0.2%阿糖胞苷、4%吗啉双胍等。同时适量用抗生素眼药水,以预防混合感染。过敏性结膜炎可用点皮质类固醉眼药水,如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应适当配合点抗生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井口服扑尔敏或赛庚定或赛特赞等。重要的是应切断过敏原。

03 宝宝性角色畸形判断、危害及矫治

何为性角色畸形

所谓性角色畸形是指男女性别的错位,即分不清自身性别,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别角色畸形,大约到3岁时,儿童的性别角色已形成。

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如果小女孩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男性,即成为男性化女孩,上述两者均称为性角色畸形。

哪些宝宝需要重点观察

凡男孩穿女装,说话娘娘腔,举止娇嗲,喜欢洋娃娃,做游戏常扮女人,喜与女孩结伴玩者;凡女孩穿男装,说话粗鲁,举止粗野,喜欢玩汽车手枪,做游戏中常扮男人,喜与男孩结伴玩者,都有可能具有性别畸形倾向。爸爸妈妈要注意重点观察并及时更正。

心理测验

1.画人试验:要求宝宝画一个人的时候,不要画机器人,然后让他说出所画的是男人还是女人。

2.玩具人选试验:提供给宝宝一组具有性别特点的逼真的玩具,包括爸爸、妈妈、男娃娃、女娃娃,要求宝宝在4个玩具中选择一个,然后引导宝宝手持玩具编一个故事,手持10分钟以上者记录下来。

儿童性角色畸形的发病原因

1.爸爸妈妈无视宝宝的性“解剖”特征。这些爸爸妈妈常无视宝宝的性别解剖特征,按自己的心愿来装扮宝宝。比如,从小给男宝宝穿女孩的衣服,或者在女宝宝面前表现很男性化。

2.缺乏应有的爸爸妈妈“性角色”榜样。性心理学家认为,男孩在3~4岁以后应多接触父亲等男性榜样,如果此时得不到应有的男性榜样,性心理发育可受到挫折,导致性别认同混乱。而女孩只要以妈妈为榜样即可,此时,妈妈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儿童性角色畸形的危害性

1.可成为同性恋、异装癖及易性癖等性变态的心理根源。

有研究指出,几乎所有的要求手术变为女性的男性易性癖患者,其幼年均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2/3的男性同性恋者,其幼年就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一半的异装癖者幼年就喜欢着女装。上述研究表明,成人的性变态与儿童的性角色畸形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2.对宝宝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女性化男孩和男性化女孩在年龄较大时,常常受到小朋友的歧视和捉弄,或受到老师和邻居的压力,使他们企图隐蔽自己的异性行为,但常常又办不到,内心十分痛苦。同时他们又常无形中被其他宝宝“隔离”开来,因而产生内向、孤独、胆小及忧郁的性格特点。

儿童性角色畸形的矫治

1.强化宝宝的性角色意识。爸爸妈妈应培养宝宝从小对自己性别进行正确辨认的能力。

男孩应着男装,玩男孩玩的玩具,从小与男孩一起玩;反之女孩亦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出于自己的心愿而无视宝宝的性别解剖,人为地为宝宝选择性别。

2.选择与性别相应的文体活动。女性化男孩,往往缺少体育锻炼;男性化女孩,常常缺乏文艺爱好。家长应让“假姑娘”在运动场上驰骋拼搏,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勇敢。让“假小子”能在唱歌、跳舞中追求女性的秀美、端庄、乖巧、细致。如果爸爸妈妈能与宝宝共同参加这些文体活动,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3.对文静、害羞、有女性化倾向的男孩,要注意从小训练培养其勇敢、活跃、大胆等男孩性格;反之女孩亦然。

04 小儿自闭症治疗及相关问与答

自闭症的症状与行为特点

人际关系障碍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宝宝一样缠着爸爸妈妈不放,喜欢爸爸妈妈抱他、逗他、陪他玩)。爸爸妈妈是他们“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沟通障碍

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爸爸妈妈之所以带宝宝到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刻板行为

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很多孤独症的宝宝,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对外界反应异常

很多爸爸妈妈形容有孤独症的宝宝“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宝宝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相反,很多孤独症的宝宝,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却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像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或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

作为家长如何早期观察宝宝的表现

大多爸爸妈妈缺乏带宝宝的经验。即使宝宝在婴儿期已表现出一些特征,也往往会被忽视。直到3~4岁,宝宝的发育问题已到了毋庸置疑的程度时,才想到带他去医院,就这样错过了对宝宝进行早期干预的最佳时间。

一般小儿自闭症的早期表现特征为,睡觉不稳,有时甚至通宵不眠。没有好奇感,对环境的变化感到不安或害怕。可能出现学舌,但迟缓。喜欢看固定不变的东西,有刻板的手部动作(如;旋转、翻动、敲打、抓挠等)。肌肉松弛,常摔倒。缺乏目光对视,看人时只是一扫而过即转移别处。不嚼东西,只吃流食或粥样食物。

关于宝宝的治疗,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个家庭在决定是否对他们的孤独症宝宝进行某种治疗时,最谨慎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

1.询问那些宣称某种治疗有效的人,“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治疗是有效的?”以及本文后面提到的一些其他问题。对所有令人吃惊的信誓旦旦都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如果听起来太好了以至于令人感觉不真实,那就很可能不是真的。

2.当心那些只提供鉴定书的人,尤其是那些因出售某种治疗方案或者器械而赢利的人。

3.查询公开发表的关于某种治疗方法的文献以及有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对它的评价。

4.如果有大量公开发表的研究表明治疗确实有效,也要非常仔细地审查。这些文章是否是在高水平的、普遍认可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人员的背景和资历如何,治疗效果是如何定性的,针对结果可能存在的其他解释所设计的对照实验合理程度如何,记录中都有哪些优点和危险。

5.如果有条件,找一些专业人员帮助阅读和解释文献。

6.如果某种治疗将会被用到你的宝宝身上,你有权利和义务去弄清楚治疗到底是怎么回事,确切地知道会对你的宝宝做些什么,进行什么治疗,治疗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存在的危险和好处,以及你的付出(金钱,时间和精力)。

7.要求客观评估对你的宝宝所进行的治疗效果。

8.如果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者所获得资料非常模棱两可,那就不要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如果已经有一些“试验性的”研究结果,也要保持警惕直到有更多的实验结果。

9.用本文中提到的标准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评判。

关于小儿自闭症的Q&A

Q:为孤独症宝宝提供早期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A:首先是医院的诊断能力。可以说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条件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在那里有多少患儿是在三岁之前就是得到明确诊断。其二,将要为爸爸妈妈提供识别发育障碍的基本常识。因为只有爸爸妈妈对问题敏感,他们才能把有问题的宝宝送到医院检查。不少孤独症儿童爸爸妈妈在宝宝三岁甚至更晚时才送其去医院诊治,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常痛心地说“他小时候完全正常呀!”

其实只是当宝宝早期有表现时,爸爸妈妈未能重视到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