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宝宝早教大百科
15050200000140

第140章 早教可以这样教

表扬宝宝时感情要适度

对于宝宝的点滴进步,父母可给予口头表扬,但不能欣喜若狂地赞不绝口,因为久而久之,会助长宝宝的自满情绪。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宝宝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父母的一个微笑,也许会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父母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宝宝,因为宝宝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自己非常优秀,从而导致骄傲情绪的滋生。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都比较缺乏稳定性,很少会自觉地为某一目的而进行观察,常常受到身边事物的较为突出的外部特征及当时的情绪、个人兴趣所支配。并且常常会在过程中忘记观察任务,或频繁更换观察对象。持续时间短,有实验显示,2岁7个月的孩子持续观察图片的时间大约只有5~6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有所延长,6岁时大约达到12分钟。对于他不感兴趣的对象,观察时间会更短,有的不到一两分钟。孩子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3岁的孩子在观察图形时,其眼球运动的轨迹是杂乱的,4~5岁孩子的眼动轨迹越来越符合图形的轮廓,也就是说,孩子在观察物体时尚缺乏系统性;同时,孩子观察时往往也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基本的感知觉能力的培养入手。教给孩子丰富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综合各项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力。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生活知识、文化知识,能帮助孩子迅速了解被观察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对观察的兴趣,生活中各种事物纷繁复杂,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观察兴趣,但是要保持长期的兴趣却很难,妈妈要适当调整措施,保证孩子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过程,让他的兴趣持续长久。在这些发展感知觉的能力基础上,妈妈可以适时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比如气候变化、动物迁移、自然常识等等,在观察时,做到从表及里、从近及远、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培养他对生活的好奇心,养成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培养宝宝性别意识

为避免宝宝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宝宝的性别意识,如告诉宝宝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心理研究指出,宝宝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随着一点点长大,宝宝对男和女的着装、行为举止、性格特征会逐渐形成全面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了心理性别。

父母角色的互补能帮助宝宝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如果是男孩,父亲要多陪宝宝玩,多和宝宝交往交流;如果是女孩,母亲要多与其相处。不要因为个人喜好就有意无意模糊宝宝的性别意识。如把女孩的衣着、玩具男孩化,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扎小辫子。以免引起宝宝的性别意识混乱,甚至导致宝宝以相反的性别来塑造自己,结果男孩行为举止女性化,而女孩的言行可能男性化。

性别意识教育并不是给宝宝行为束缚。性别意识教育只是宝宝个性、气质培养中的一部分,不应该完全用成人对于性别的划分去限定宝宝的行为。父母在帮助宝宝树立性别意识时,要采取培养而不强化的方式,使宝宝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性别,慢慢形成与之相称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在宝宝“性别化”的过程中不允许半点的扭曲和造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宝宝熟悉自己的性别特征,比如告诉他“你是男宝宝,打针的时候不要哭,要勇敢;玩耍时要让着妹妹”“你是女宝宝,要知道害羞,不要把裙子掀起来;要穿得干干净净的,头发要梳整齐”等。这样慢慢地引导宝宝,宝宝就会认同自己的性别,并且形成与之相称的性格特征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