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宝宝早教大百科
15050200000204

第204章 早教可以这样教

塑造宝宝健全的性格

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的性格能够均衡发展,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宝宝在这个时期不但身体发育成长得快,其性格发展得也很快,而且,适合阶段还是性格定型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塑造宝宝的性格,可以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性格的形成靠孩子自己

人们总是说:“对孩子要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随时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直到我们变老的那一天,这些孩子仍没有养成优秀的性格。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仅付出时间和耐心是不会取得太大成果的。

妈妈只有好好利用孩子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期,孩子的性格才会自主形成,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才会增强。

孩子在5岁之前的最初时期是十分关键的。这一时期孩子所受到的不同的对待可能影响他们的性格。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挫伤,比如暴力以及其他形式的伤害,等孩子长大后,性格上就非常可能存在某种缺陷;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因自由空间得以健康成长,他的性格就会发展得比较完善和健全。

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之间都有着微妙而真实的联系。0~5岁正是塑造孩子性格,培养其对周围事物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

如果一个孩子在5岁之前所造成的性格缺陷没有得到妈妈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则非常可能让这缺陷继续延伸到下一个阶段,等到6岁的时候这种缺陷就已经根深蒂固,很有可能就变成俗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自己就能够培养自己的性格,并将自身的性格完善和健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性格在很大程度都是靠自己形成的。

积极关注带来积极心态

个体发展是从妈妈那里获得的积极关注,孩子服从妈妈意旨就能获得关注。故服从妈妈意旨就成了获得关注的条件,即“条件性积极关注”。“无条件性积极关注”即对孩子各种行为都给予关注,不加批判的接受,创造一种平等、真诚、协调、理解的环境,以利于改善孩子因自我概念与周围不协调时出现的心理障碍。

很多的妈妈常常违背科学规律,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不给予关注,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当孩子哭闹、捣乱、犯错误时,却给予积极的关注,跑过去搂抱孩子,去强化、并奖励他的不当行为。

如此一来,这些妈妈就“主动帮助”孩子建立起了不好的行为模式与不良习惯。

不要纵容孩子的任性

任性,就是指对个人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果任其发展,任性的孩子难以与别人合作,也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更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

任性是妈妈迁就的结果

任性的孩子除了与自身天生的秉性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关。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妈妈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孩子放任自己的心理定式,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要求他人服从自己。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妈妈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握爱的尺度,不要过分地、没有原则地宠爱孩子。

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

妈妈要注意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就事论事地告诉他这次错在哪里,而不要不明原因地教育孩子“不能任性”“你这样做不对”,或是全盘否定孩子,否则,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任性更加难以纠正。孩子的任性表现出来是千差万别,所以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

在行为上约束孩子

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妈妈应该在情绪上要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发现餐桌上没有他爱吃的菜,拒绝吃饭。这时妈妈也不应该迁就他而给他重新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

还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爸爸妈妈如果能抓住宝宝的这一心理特点,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就能够让宝宝一时的任性转移到其他地方。

进行适当的惩罚

有的孩子当自己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纠缠不休,这时妈妈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停止任性的行为。妈妈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饭,妈妈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妈妈可以让孩子承担一些因为他任性而造成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