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01

第1章 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设施——万里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异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修建,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长城的传说

相传,孟姜女是秦朝一个小户人家的女儿,她救了正在逃避官兵追捕的书生范喜良,将他偷偷的藏在了家中。天长日久,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准备结为夫妻。成亲的那天,范喜良被官兵强行拉去修筑长城。光阴飞逝,孟姜女决定万里寻夫。她找遍了修筑长城的所有工地,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后来,她终于从其他劳工口中得到了讯息,她的丈夫已经活活累死了,被埋在长城脚下。一瞬间夫妻团聚的梦想破灭了,她放声痛哭,哭声惊天动地,就连长城也轰然倒塌了几截。

修筑长城的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了六国诸侯,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的统一国家。为了巩固帝国的安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扰,便大规模修建长城。这条帝国的安全线,联接了燕、赵、秦的部分北方长城,另外大规模增筑和扩修,从而形成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大型防御体系,因而有了“万里长城”之称。从秦始皇肇始,入主中原的历代王朝,几乎都曾不同程度的修筑过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的2000多年间,统治者从未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烽火台、营城、卫所、镇城等多种防御工事和机构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称作“九边”。这九个军区分段防守和修缮长城,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守军达100万人。

长城对文化的影响

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蜿蜒于中华大地之上。不仅保障了人们拥有稳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还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万里长城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所体现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艺术外,还形成了以长城为中心的民族文化,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在长城下演绎出了不朽的篇章。

延伸阅读

八达岭长城遗址

现存的长城中,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各国政要和著名人士到此游览。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于2000年和青城山一起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早期常常造成灾难,都江堰科学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创建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用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并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人,放在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的意义

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使用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的宝贵经验。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变害为利,保证人、地、水三者之间平衡与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治水与排沙的先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伟大的独创精神,被称作“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延伸阅读

都江堰夫妻桥

清嘉庆年间,灌县江伏龙渡口,夏季江水暴涨,过往行人常遭淹毙;把头曾锡武和地痞范老把持渡口,勒索商旅。青年秀才何先德立志修建竹索桥,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却受到曾锡武、范老的威胁。呈准修桥后,由于知县周继常营私中饱,劣绅冯沛卿以朽木烂材充数,以及曾锡武、范老么的暗中破坏,使即将完工的索桥毁于风雨之夜。周继常、冯沛卿为逃避罪责,诬陷、杀害了何先德。何娘子继承丈夫遗志,在群众协助下,历尽艰辛,终于取得建桥的胜利。索桥因此被命名为夫妻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