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111

第111章 最豪奢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的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的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都是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瑰宝。

满汉全席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入席前,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以时鲜海味,山珍异兽为原材料。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满汉全席起源

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非常简单。一般宴会,露天铺上兽皮,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满文老档》记:“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皇帝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也是牛、羊、猪、兽肉,用解食刀割肉为食。

随着清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稳固,汉族食品逐渐影响到满族菜。当时,宴席上既有满族官员,也有汉族官员,因此就有了满汉菜的拼盘。后来发展成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它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108种,分三天吃完。它取材广泛,用料精细,烹技精湛,山珍海味无所不包,既突出了满族菜点烧、烤、涮的特殊风味,又展示了汉族烹饪扒、炸、炒、熘、烧等特色,是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满汉全席宴席

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最早且内容最为完整的记载。据该书中的膳单,大致可将满汉全席分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是蒙古亲藩宴,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

第二种是廷臣宴,廷臣宴于每年上元节后一天即正月十六日举行,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

第三种是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

第四种是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在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因此得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三千多人,即席赋诗三千余首。后人称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第五种是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忠心,每年以九白(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为贡,以此为信。

第六种是节令宴,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

延伸阅读

满汉全席——闻喜煮饼的故事

山西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皇帝巡行路径闻喜时,闻喜官绅为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皇上觉得其他都淡而无味,唯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众官宦搜索枯肠,都想取一个吉利的名称来讨皇上高兴,但因皇上然发问,不免一时语塞,无言以对。皇上见此情状不觉笑道:就叫煮饼吧。于是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就此名声大燥,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