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33

第33章 古蜀国的幻影——三星堆

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古蜀文化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北部的沱江冲积扇上,在沱江支流湔江南面。它的得名,传说是玉皇大帝从天上撒下三把土,落在广汉的湔江边,成为大平原上的三堆黄土,就像三颗金星成一直线,所以称为三星堆。

当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考古证明,三星堆实际上是一段城墙,经风霜雨雪,黄土夯筑的墙体坍塌出两个缺口,因而成为三个土堆。三星堆遗址于1929年被发现,后多次发掘,尤其是1968年发现两座祭祀坑,出土了近千件珍贵文物,包括精美绝伦的六件国宝级文物。三星堆是殷商时代与商文化并行的西南地区独特的文明中心,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文明同黄河流域古文明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三星堆文物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贵、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极度夸张,瞳孔部分呈圆柱状向前突出。这与古蜀人崇拜祖先有关。据学者研究,所谓“纵目”,即是指这种铜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圆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造像。

蚕丛何许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华夏族第一个把山上的野蚕进行驯化,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从古史资料分析,蚕丛长像奇特,衣着特别。据杨雄《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华阳国志蜀志》中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作石棺石椁”。还有记载说他“衣青衣”,教人农桑,被尊为“青衣神”。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像蚕丛的形像是:他长着鼓鼓的眼睛,头上挽着高高的髻,穿着青色的衣服,衣襟左衽(传统中国人右衽),他曾住在阿坝汶川叠溪一带的岷山石洞中,过着穴居生活,后来率部落顺岷江而下进入成都平原,引导人民开始平原生活。

蜀帝化杜鹃

上古时期,传说有一个男子,名叫杜宇,从天上落至古蜀地区;又有一个女子,从长江源头的井水里出来,嫁给他做妻子。于是他自己立为蜀王,号称望帝,建都在汝山下面的郫地。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播种,以致啼出血来。

古蜀文明

古蜀人民根据成都平原的水源情况,土地特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渔猎时代转向农耕文明,经过历代蜀王的治理,川西平原五谷丰登,蜀国领地不断扩大。

从蜀族先王名称来看,他们主要是以鸟为祖神,推崇鸟图腾。柏灌是水鸟,鱼凫即鱼鹰,杜宇是杜鹃鸟,另外从三星堆大量鸟类青铜器也可以证明。蜀民经历了饲养野蚕、家蚕、渔猎、农耕的时代。

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诡谲的青铜器造型,还有流光溢彩的金杖,满饰图案的边璋,其他文物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延伸阅读

三星堆“铜巨人”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铜人”高一米七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称为“世界铜像之王”。铸造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

青铜像的头顶花冠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从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大立人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