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05

第5章 古代帝王行宫——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著名的帝王宫苑,它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园林。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旧称“木兰围场”,始建于1703年,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蜿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烟雨楼的传说

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山庄内最晚的建筑之一,它是仿浙江嘉兴烟雨楼形制在岛上修建的一组建筑。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游湖,午后喝了一些酒便在游船上睡着了。突然,他感觉到自己到了一个月亮形的门前面,于是便走了进去,只见一个婷婷玉立的美人斜倚着栏杆,独自凭栏远眺。乾隆帝大喜,惊叹美人的沉鱼落雁之容。就在这时,游船晃动了一下,他醒了,一连几天他都做同样的梦。但是第八天之后,相同的梦境就再也未曾出现。乾隆帝思念这个美人,给她取名为吉拉。吉拉是满语,非常美丽的意思。后来乾隆帝下江南,来到一家绣坊,里面挂着一幅绣品,绣的是一个月亮门,门里站着自己的梦中情人。乾隆帝想都没想,便说出吉拉两字。绣坊中的女主人大惊,讲述了一件奇事:原来,有一个道人为吉拉看相,说她的夫君是一个远方来的客人,能说出她的名字,于是吉拉的姐姐便绣了这个绣品,等候这位贵客的到来。乾隆带着吉拉回到了宫中,每次到避暑山庄时都和她在一起,并在山庄里为她修建了烟雨楼。

历史的见证者

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大历史见证。

宫苑与寺庙完美融合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由宫苑和寺庙两大部分构成,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了喇嘛教寺庙群,供西部、北部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在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武烈河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建造了11座寺院。其中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因而被称为“承德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这十二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而修建的。这些寺庙雄伟壮观,和山庄内的宫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月色江声

“月色江声”位于避暑山庄水心榭之北,为一椭圆形岛屿。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临湖3间门殿,康熙帝题额为“月色江声”,取意于苏轼前后《赤壁赋》,每当月上东山,满湖清光,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微波拍岸,声音悦耳。岛上建筑布局采取北方四合院手法,殿宇之间有游廊相连。门殿西有冷香亭,盛夏可坐此亭赏荷。门殿北为静寄山房,是清帝读书处。房后莹心堂,亦为清帝书斋。堂后四合院,康熙帝题额为“湖山罨画”,开窗纵目远眺,湖光山色,罨映如画。

延伸阅读

万树园

万树园位于避暑山庄的平原区,植有各种树木万余棵,是清帝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清朝最长寿的乾隆皇帝尤其钟爱这里,亲笔题为“万树园”。万树园北倚群山,南临澄湖,与金山和烟雨楼隔湖相望。平阔处绿草如茵,茂密处古树参天,是步行围猎的好场所。既具有江南的景色,又具备北国的雄浑风光。据说清帝在这里举行大型围猎之前,由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敬献的良马齐集于此,是皇帝挑选宝马良驹的地方。

万树园北部坐落着28座蒙古包,站在高岗俯视,就像一把把绽放的白伞,又像一朵朵浮动的白云,点缀在绿色的地毯上。充满了北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