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68

第68章 一年一度鹊桥会——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经典,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国人最早关于星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大国,牛郎织女的传说积淀着中国人农耕文明的记忆,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缩影。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不仅包括儒家学说、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等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而且也包括深藏在民间,完全由民间创造的精神文化,它们同样灿烂夺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郎织女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叫牛郎的孤儿,随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常常无故刁难和虐待他,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带回十头,否则永远不准回家。牛郎沮丧之余,得到高人指点,在伏牛山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黄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间,牛郎成功将其领回家。后来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们洗澡游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个的衣服,那个仙女名字叫织女,两人相识,遁入爱河,并结为夫妻,诞下龙凤胎。由于人神相恋,触犯天规,织女被带回天界。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穿上,就能够腾云驾雾。不久,老黄牛就因病死去,牛郎终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王母娘娘却用头上银簪划了一道银河,拦住了去路。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搭成“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团聚。王母娘娘为此而动容,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通过鹊桥相会。之后,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扁担中,上天与织女团聚。

“乞巧”的由来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称“七夕”,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

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的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

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区

牛郎织女石像,据考证,汉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长安城外(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附近)开凿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有了人化的牛郎织女,也就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东汉时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古诗描述他们的爱情。随着时间的累计,历代咏颂他们爱情的诗歌越来越多,七夕节也就逐渐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延伸阅读

织女星

织女星是一个椭球形的恒星,北极部分呈淡粉红色,赤道部分偏蓝,是一颗外观非常美丽的星球。织女星的直径是太阳直径的3.2倍,体积为太阳的33倍,质量为太阳2.6倍,表面温度为8900℃,呈青白色。它是北半球天空中三颗最亮的恒星之一,距离地球大约26.5光年。

织女星是天琴座最亮的星,它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形成一架七弦琴的样子,西方人把它叫做天琴座。大约一万三千年以前,织女星曾经是北极星,由于地轴的变化,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α星。然而,再过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又将回到北极星的位置上。

织女星的旁边,有四颗星星构成一个小菱形。传说这个小菱形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抬头深情地望着银河东岸的牛郎星(河鼓二)和她的两个儿子(河鼓一和河鼓三)。织女星与位于天鹰座的河鼓二(牛郎星),及天鹅座的天津四,组成著名的“夏季大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