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71

第71章 人间活佛——济公传说

济公是“真、善、美”的化身,济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八百多年来,济公传说已成为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素材,在小说、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都有生动体现。2006年浙江省天台县将其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公传说的发展经历了宋代以前的孕育准备期、南宋初的萌芽形成期和明清以来的成熟发展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出的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流传于浙江省以天台为中心的区域,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

真实的济公

济公传说并非凭空杜撰,济公其实是一个有史可查的人物,最早记录见于南宋高僧释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和释如《赞济颠》。《净慈寺志》记载:济公原名李修元(1130~1209年),天台永宁村人。他少年时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读书,受到释教和道教的熏染。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在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法号道济。

历史发展

济公号称“湖隐”、“方圆叟”。从着装上看,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的高僧。由于济公传说中人物身上闪现的侠义,热情,正直、善良、诙谐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800多年来,济公传说成为戏曲、书画、雕塑等艺术中久盛不衰的素材。

演济公的戏剧很多,清代就有《醉菩提》传奇,光绪三年(1877年)盈桂轩曾演出《济公传》,光绪六年天仙茶园曾演出《济颠拿旱魃》、《济公僧戏耍知县》等,可见历史上济公传说的喜闻乐见。另外京剧、评剧、皮影戏、台湾歌仔戏等均有以济公为题材的剧目。而罗兰《济公传诗歌剧》,则是以当代诗歌剧本创作的形式,将传统故事与现代的形式完美融合,全新演绎了济公传说。

文化价值

济公传说是历代人民大众思想、生活的反映,也是历代人民大众精神智慧的结晶。研究、传承和保护济公传说,是对先民思想与生活状态的探索,也是继续有效地保存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遗产。

古代济公传说注重发展和创新,艺术家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了很多经典,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直接影响当代济公文化的发展,它为影视、文学、戏剧、美术等提供了创作素材。因此,济公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传承与发展。

传承意义

济公传说中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虽然情节有的还比较简单,传说故事的风格平实朴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却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深受人民喜爱,一直在广大群众中流传。济公传说通过艺术的夸张,使济公的形象成为我们民族不可屈服的象征。

现存于天台民间的济公传说有数百种。这些传说以济公生平经历为主线,内容广泛涉及济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等方面。其中《飞来峰》、《卖狗肉》、《斗蟋蟀》等故事已被演绎成经典剧目。800多年来,济公传说不断为小说、戏曲、书画、雕塑、影视提供创作源泉。同时,济公传说深深印刻在民众的心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延伸阅读

济公与飞来峰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