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77

第77章 乡村“活态化石”——青林寺谜语

青林寺谜语是青林寺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祖国民间文学园地中一支绚丽多姿的艺术奇葩。2001年7月,湖北省文联将青林寺村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语村”,2003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谜语村”。

青林寺村位于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独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坝洲境内。青林寺村民对谜语十分钟爱,随时实地都能制作谜语,进行猜谜活动。2001年7月,湖北省文联在组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后,将青林寺村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语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3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谜语村”。

历史传说

青林寺村因青林寺而得名。此寺庙初建于盛唐时期,扩建于明朝中叶,后毁于文革期间。相传在唐代,一天,一名香客走进该寺。该寺主持梦圆和尚请求对方为大雄宝殿题字。来人称,你又不知道我是谁,凭什么给你题字呢?梦圆和尚要与来人猜谜语,如果对了,就请留下墨宝。随后,梦圆和尚又说:“开天冬夏连春秋,一年四季季无头。人活百岁不足奇,而今均已九十九。”话音刚落,来人朗声大笑,当即题写“大雄宝殿”四字,并落款“季无头、九十九书”。原来,来人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而梦圆和尚的谜语,谜底就是“李白”。从此之后,这里的村民就爱上了猜谜语。

历史溯源

人类早期活动遗迹“长阳人”遗址,距青林寺村仅40余公里;紧邻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7500多年历史,均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氛围,积淀了数量可观的民间文学资料。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与劳作,一批诙谐、幽默、睿智的民间谜语、谜歌、谚语、故事、笑话、歇后语等,在青林寺一带广泛流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青林寺人的加工创造,变得更加丰满。在诸多民间艺术形式中,尤以谜语文化最活跃,也最受群众喜爱。可以说,在青林寺,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位出色的民间艺术家,白发苍苍的老者喜之,略带野性的村姑爱之,憨态可掬的儿童诵之,全村上下,无论男女老幼,均是射覆好手,或喻物、或抒情、或写意;或田边、或地头、或闲聊,一射一猜,有板有眼,射者尽施手段,猜者各领风骚。

文化特点

乡土气息浓郁,当地的自然资源,气候物产、风尚习俗,村民生活劳作方式及器具等,都透过谜面与谜底表现得鲜活生动;青林寺谜语数量多,约有5000则,品类繁多,物谜、事谜、字谜都有;青林寺谜歌全国少有;谜语朴实无华,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犹如田野里的一股清风。

传承价值

青林寺谜语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对研究我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方志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有许多反映旧时代的事谜和物谜,不但从深度上揭示了这个峡江村落的历史演进和历史渊源,更从广度上折射出青林寺农民文化知识的提升及科学意识的闪光。乡民们在制谜实践中,把自己的道德要求和做人标准融入谜语,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在青林寺,人们通过猜谜活动学习知识,认识世界。谜语已经成为激发孩子们识字兴趣的重要手段,村小学也开设了专门的制谜课程。蔚然成风的猜谜活动对开启心智,加强文化熏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延伸阅读

谜语的由来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地表达意思,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现在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辞”和“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