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92

第92章 激情澎湃的戏剧——豫剧

豫剧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2006年,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豫剧具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诞生之后,不断向外拓展,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

豫剧的起源

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据说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艺术特点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唱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矛盾冲突尖锐。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也有所改进;豫剧剧院也开始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的价值

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豫剧的内容充满了劳动的美和斗争的美,风格刚健清新,形式喜闻乐见,集中体现了人民语言艺术的智慧,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

豫剧的发展,虽然仍然有很多剧目是处于萌芽状态的作品,艺术上还不成熟,但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却是经过长期流传、集中了群众智慧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是我国曲艺中的不朽的遗产。

延伸阅读

豫剧大师——常香玉

常香玉(1923~2004)原名张妙玲。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吸取各家各派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支持援朝,并决定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1951年8月7日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最终购买了一架战斗机,即“香玉剧社号”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