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94

第94章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发展历程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同。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这是昆曲的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保留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色,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为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明代隆庆年间,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力。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

艺术特点

“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拍,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表现形式

昆剧的舞蹈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和场地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需要,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延伸阅读

昆曲的发源地——千灯古镇

千灯旧称千墩,据《 南志》载:昆山县东南有水曰千墩浦,盖

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易名墩。古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美称。古镇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顾炎武、顾坚等,其中顾炎武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千灯还是昆曲的发源地,昆曲的创始人顾坚的故居就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有昆曲表演,不断的演绎着华美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