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与宽心术
15055700000014

第14章 蔡戈尼效应: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心理学家蔡戈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年轻人共同去做一件事,然后让其中的一部分人把事情做完,但是却让剩下的一部分人中途停止,不让他们把应该做的事情完成。于是,在过去了几个小时之后,这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年轻人个个都对那件未完成的事情耿耿于怀。

这就说明了当一个人没有把想做的事情做完时,他便会对这件事情长久地放不下,希望有一天能够把这个遗憾弥补上。

心理学家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人们的内心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遗憾,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整,那么极易走向一种极端,经过长时间的压抑,会产生一种极其强烈的不管客观条件如何一定要坚持下去的感觉,非完成不可,以致让自己钻进了“死胡同”出不来。

其实,凡事都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人生中的憾事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弥补,每个人的能力也都是有限的,所以,有些事情,只要我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过就可以了。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努力过了,也付出过了——虽然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并不是成正比,但是这个过程参与了,就足够了。不必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便对此事耿耿于怀,不能释然。要知道,这样只会让你的内心承载过多不必要的负担,从而阻碍在新征程上的前进步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一段曾经逝去的爱情,还是一件没有完成的憾事,既然已经过去了,那么就要学着洒脱一些,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在新的生活中有新的收获。

唐高祖李渊是位能屈能伸的人物,当需要他降低身份匍匐前进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弯下腰,并且面带笑容地四处去求人。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选关中作为根据地,于是,他就以“千万长安,拥立代王 ”的名义率军西行。

李渊要西行入关,主要面临三个困难和危险:其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拥他为帝,而是提防他会借拥立之名行反叛之实,于是便派精兵予以坚决阻击;其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与其纠缠不清;其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袭击晋阳重镇,直接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在这三大危险中,后两个危险是非常致命的,李密率领的瓦岗军虽是草莽之众,但当时已发展成为势利最强的反军之一,军队人数是李渊的10倍以上,所以,这两大危险足以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李渊放下身份,给李密写了一封信,详细地汇报了自己起兵的情况,并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不久,他就收到了李密的回信,看过信的他只说了句 :“狂妄之极”。原来,李密自持兵强,一心想做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并劝说李渊同意结盟并听从他的领导。

李渊笑眯眯地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便给他个盟主做又能怎样?”于是李渊立即回信表示完全同意李密的建议,而且还为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趁虚而入”的目的。

入关之后,李渊慢慢地积蓄力量,而此时,李密只专注与隋朝主力决战。几年之后,李密虽然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但自己的实力也锐减,结果李渊不费吹灰之力就收降了李密的余下部队。

设想,如果李渊之前不肯放下架子,不主动向李密示好,也许早就被他人降服成为阶下囚了;再如,面对李密的狂言,如果李渊不能从容面对,也许就不会在今后的几年中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绩。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经历过了才发现,其实当初作出一个放下的决定很容易的,只不过是自己把它想得太严重,固步自封了。所以,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应该学会放下,太过执着,就等于作茧自缚。因此,心理学家建议,把“放下”的学问做好了,才能收获真正快乐的人生。

具体方法如下:

调整心态,向前看

曾经的人和事,毕竟都已经过去了,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学会向前看。在你未曾接触过的新天地,你会重新去领略各种新事物,去结识新的爱人和朋友。所以,不要为已经打翻的牛奶而终日哭泣,而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下应该放下的,去寻找人生的快乐。

用纸笔分享心事

当你心事满满、郁郁寡欢的时候,不妨找出心爱的纸和笔,试着把那些让你喘不过气来的心事,付诸于笔端上,让这些心灵“垃圾”重新找个地方堆放,不再污染你脆弱的心灵。这样,也许你就会释然很多,慢慢学会拿得起、也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