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是一个能冷静思考并处理问题的人,他一直坚持认为面对风险投资,一定不能见钱眼开,失去对公司的控制。
但是,在新世纪开始之初,马云的阿里巴巴越做越大,阿里巴巴的摊子以迅猛之势铺到了美国硅谷、韩国,甚至在伦敦、香港快速拓展业务。当时正值互联网的冬天,大批互联网公司接连倒闭,整个市值蒸发了60%以上。阿里巴巴的硅谷中心也陷入生存危机之中。在这紧要关头,马云静下心来,在2000年年底,宣布全球大裁员。2001年马云又开展了阿里巴巴的“整风运动”。马云对员工说:“如果你心浮气躁,请你离开。”
静下心的马云开始考虑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最后马云得出结论:“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要帮助中小企业赚钱。”而后,马云又开始考虑:什么才是决定B2B交易成败的关键?在分析当时国内电子商务环境后,马云将目标锁定在安全支付问题上。
2002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了“诚信通”计划,“诚信通”受到了商户的热烈欢迎,给马云带来了极大的人气,也让阿里巴巴成了安全支付的代名词。很快,45000个网商的营收源让阿里巴巴日进100万元。冷静下来的马云终于掌握住了阿里巴巴的方向。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之初在家里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他说:“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
后来的阿里巴巴做得非常成功,跟随马云多年的老部下就想尽快让阿里巴巴上市,让期权套现。当时的马云却看出阿里巴巴背后的巨大战略缺失,一心想做淘宝网来弥补市场空缺。最终他力排众议,创办了淘宝。
今日来看,马云当时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他没有冒进,而是先选择打开国内市场,如今B2B与C2C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互相支持着,为彼此的平稳发展做着支撑。
马云说过:“一个企业家经常要问自己的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我该做什么’,‘我到底想做什么’。要做到面对金钱的诱惑不要动心,面对快速扩张不要动心,冷静地记住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冷静地去发现有价值的核心是什么。”
马云最值得创业者学习的,不仅有他的“闯劲”,更应该是他的谨慎前行、能冷静面对危机和利益。他的经营策略就是前期摸索,拜师学艺,借船出海。马云习惯于用最小的代价来做好创业前的准备。马云给外界更多的印象似乎是“疯子”、“狂人”,但他的确是个“疯狂而不愚蠢”的创业家。在互联网“发烧”的年代,他难得地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做出了诸如“回到中国”、“停下来”、“不上市”等明智的决策。因为他把创业、经营一个企业看做一场3000米的长跑,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
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危难之时,性格狂躁的管理者必然失败。只有保持头脑的冷静,才有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家企业要想在激烈残酷而永不休止的商业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一颗懂得随时勒住马头的果断决心。
1964年,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突然宣布不再做大型电子计算机。对这项决定的发表,大家都感到震惊。因为松下已经花了5年的时间去研究开发,投入10亿元巨额研究费用,眼看着就要进入最后阶段,却突然全盘放弃。员工们纷纷在私底下讨论,都不明白上层管理者是怎么了,甚至有人称“是管理者想要卖掉公司”。
事实上,松下幸之助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有其慎重考虑的。他认为虽然大型电脑的利润高,但是风险太大,加上当时公司用的大型电脑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万一不慎而有差错,将对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到那时再退,就为时已晚了,不如趁现在一切都尚可撤退,赶紧悬崖勒马,收住脚步。
投资以后,撤退是最难的。但如果无法勇敢地撤退,只一味无原则地冒险,或许就会受到致命的一击。松下幸之助勇敢地实行一般人都无法理解的撤退,足见其眼光高人一筹,不愧为日本商界首屈一指的人物,这也让松下长期在日本立于不败的地位。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尤其是企业,一些“冒风险得利益”的事情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倒闭,就是因为企业家们没有看到背后掩盖的危机。所以,不冒进,头脑冷静,实在是一个企业家的必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