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云的经商哲学
15056300000031

第31章 变通,你永远不会走投无路

马云在谈及市场的时候说“市场变化的很重要原因是需求变化了”。他在讲述这一问题时举例说,在他很小的时候,人们听说哪一样衣服在北京城里一天能卖出五千件,那大家就会争相来买这件衣服,因为这就是当时人们眼中的时尚观;现在的人们则开始追求个性化,因此如果一样衣服如果只有一件,就算价格非常贵也会有人买,但是如果你宣扬说这样衣服已经售出了五百件,那么人们就会立刻对它失去兴趣。

在2004年9月,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大的阿里巴巴成立五周年时,马云宣布了公司战略从“MeetatAlibaba”全面跨越到“Work atAlibaba”。马云为这个转型做的解释是:“‘Meet’就是把客户聚在一起,就像做水库,如果养鱼,没什么意思;如果做旅游,还要花费水电。所以,‘Meet’的钱都是小钱;‘Work’则意味着水库要铺管道,把水送到家里变成自来水,自来水厂赚的钱一定比水库多。我就希望电子商务对每一个中小企业来说都能像拧自来水一样方便。”

这次转型主要是向更专业化的方向调整。马云认为到了2008年、2009年电子商务必然有一个爆发。因此阿里巴巴必须抢在这个变化前先变,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法解决。这是阿里巴巴保持变革能力的关键。

马云说:“我们阿里巴巴在过去的七年里和我本人近十年的创业经验告诉我,懂得去了解变化、适应变化的人很容易成功,而真正的高手还在于制造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变化自己!”

因此,马云给那些有志创业的人们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主动和乐观的心态去拥抱变化!当然变化多是痛苦的,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马云曾表示,他一直用自己的目光盯着未来互联网可能的变化,然后提前做出变通,来适应互联网的变化,让阿里巴巴平稳地前行。在马云的带领下,阿里巴巴一直走在潮流的前沿:2003年成立淘宝,进军C2C;次年推出支付宝;2011年宣布拆分淘宝等等,这些都是马云在根据市场的变化做着变通,他并不是迎合市场,而是适应市场。

在商界里“以不变应万变”是不可取的,梁启超说:“变则通,通则久。”变通是一种变化的智慧,知变与应变的能力是管理者的必要素养,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办事时要学会变通,不做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如果企业陷入了思维的死角而不能自拔,或者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那不妨尝试一下改变思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境界,这样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吉列是国际知名的剃须护理品牌,早期的吉列公司因为发明出了安全刀片,产品风靡全球,占到刀片市场80%以上的份额,因此沾沾自喜,不跟着市场的变化而变革。结果不久,市场巨变,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高也更加多元化,竞争对手瞅准机会推出了更为方便耐用的不锈钢刀片。而吉列的回应则是拒绝顺应市场变化,不去开发新产品,坚持只生产安全刀片,因此不到3个月,市场份额被不锈钢刀片抢去了14%。

看着业绩猛地下滑,吉列才幡然醒悟——只守住昨天成功的方法不是停留在原地,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里懂得变通才能使成功持续。于是,吉列主动淘汰自己的旧产品,不断推出改进的新产品,当上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还没有结束,推出的新产品就已经替代了老产品,因此一直占领着市场的主导权。吉列清楚,自己不这么做,竞争对手也会这么做,自己做了,就封杀了对手的机会。

有很多全球知名的大企业因为不知道变通而走到了“死胡同里”,然后看着新型的企业不断超过自己,成就新的传奇。比如,百年影像领域巨头柯达公司,在最强盛的时候向全球的每一个国家销售影像产品,营业额上百亿美元。但是随着数码摄像技术的兴起,柯达的高层还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导致柯达的销售利润迅速下滑,最后在2012年申请了破产保护。

变通是一种更好地在商界里生存下去的智慧,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事业的最佳时机和最准确的方向,这是善于打破常规的勇敢,这是先知先觉的敏锐。企业的生存之道中“变通”的实际意义其实是“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挑战的勇气,善于改变不适宜的东西”。管理者如果永远墨守成规,不谙世事、不知变通的话,是迟早要被识时务者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