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马云非常迷恋太极文化,他曾描述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教书、做环保、打太极拳。有一次在印度,他到一家寺庙里打太极,还吸引了寺庙中的僧人跟学。马云甚至在公司大力普及太极拳。目前阿里集团已有四五千员工受过正规的太极训练,其中包括很多高管。公司太极队还曾在国际太极拳大赛上荣获集体赛冠军。
马云不仅是对太极文化迷恋,他早已把从太极文化中寻找到的智慧精髓,深入运用到阿里巴巴的管理之中。
1999年,互联网在中国掀起了第一轮狂潮。这一年,中国上网人数达500万人。然而,在这中国互联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的一年里,阿里巴巴却搞起了“闭关锁门”,马云要离开这最“热闹”的地方。1999年马云带着几个难兄难弟撤回了杭州。回到杭州他们自己商量确定,6个月内不主动对外宣传,一心一意把网站做好。后来,马云称这一年是他的“闭关”时期。
对于当时的市场,马云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心。在前100米中,谁都不是对手,你跑着跑着,跑了四五百米后才能拉开距离。”
2000年,阿里巴巴经过了一年的内功修炼,加之马云接连获得两笔融资,才终于认定“时候到了”而开始对外进行宣传。马云打造了“西湖论剑”这个汇集全国最精英的互联网新贵的交流平台,并请了金庸做主持。从而迅速打响了旗号。
当别的网络公司在风光时期风驰电掣时,阿里巴巴被嘲笑慢似蜗牛,可一旦他们自己的发展停滞不前了,才惊见于阿里巴巴的快速。“其实我从来都是这种速度”,马云笑称自己是一个精于“控制哲学”的人。由此可以看出,马云一直是比较清醒的,也正是因此才有了阿里巴巴今天的发展。
马云觉得西方整个企业管理体系,是基于基督教文化之上建立的基督教法制体系。如果要在中国好好做企业,光学习西方的管理体系其实不够,还需要强大的东方文化根源。马云说:“在整个社会的浮躁中,我希望人能够静下来、慢下来,在慢中体会快的道理。”
马云的观点是对的,现在的社会太浮躁,赚钱的想一夜之间股票飞涨,工作的希望几个月就能连升几个职位。有很多时候讲究时效和高效率是没错的,但是在创业上或者管理企业上“快”就不一定代表着好,相反可能会带来坏处。
做生意的人倘若着急让自己的东西卖出去就有可能采用不良的手段,比如欺诈宣传,骗取消费者来购买。时间久了,这种方法必定会导致企业的衰亡。麦当劳在决定是否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花了3年的时间做市场调查,所谓慢工出细活正是这个道理。
最早的电脑软件只有文字界面,没有图像界面,所以软件制造商看到了这一市场前景,都纷纷将开发图像软件当成必须尽快实现的目标。所有企业都开始赛跑,就看谁能取得先机,成为市场的领先者。
比尔·盖茨也希望开发图像软件的“视窗”软件,他不遗余力,将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设备都用在这个项目上。但是比尔·盖茨团队的研发速度要远远小于其他的公司。
不久,竞争对手的产品纷纷上市了,引起了大家的购买热潮。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几乎所有企业的产品都有着缺陷和不完美,有的甚至只能算是半成品,于是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比尔·盖茨这边还在不断研发,比尔·盖茨心里也急,他不断向媒体许诺“再等等,三个月后就能够上市”。三个月又三个月,比尔·盖茨不断地拖延着,由于“视窗”上市时间一拖再拖,甚至被媒体笑为“泡泡”软件。比尔·盖茨不断忍受着失去市场份额的焦虑,但是他依旧不想放弃产品的质量和完美度。
最后,耗时三年,数亿美元开发的“视窗”终于上市,虽然它是最后一个出场,但是如同一个终结者,一下子就击败所有的同类软件,奠定了微软的霸主地位。
企业慢下来才能看得见自己的不足。太快就会陷入自己疯狂增长的假象中,会导致自己的不足越来越大,最后成为致命伤。
创业是一个经验和资本都需要累积的过程,要遵循事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如果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其结果必然碰壁,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创业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累积过程,懂得用慢打快、厚积薄发,在最后关头超越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