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企业,他们竞争的目的常常是垄断某个行业,为的是加大利润空间,赚更多的钱。事实上,正如马云说的:“在一个行业里,一枝独秀是不行的,也是危险的。当你事事处于领先的时候,你的行业对手便会把所有的竞争矛头都直指向你,正应了那句‘枪打出头鸟’的俗语。甚至,因为你的领先,别人会联合起来对抗你,一旦这种局势形成,你在明处,敌人在暗处,并且敌众你寡,试想,你的胜算还有多少?”
自从互联网上兴起了“双十一”抢购后,每到这天都会变得硝烟弥漫,各个网站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大范围地进行广告宣传,想出各种奇怪的点子吸引顾客。
近两年,天猫和淘宝的一天之内上百亿元的总销售额让阿里巴巴成为了“双十一”中最大的赢家。但是,马云在做客“央视财经博友会”时已经表明看法,他认为,“双十一”并不是一场电商大战,消灭竞争对手未必会赢。
马云表示:“我们也不知道跟谁战,也没什么战的,我们很少把竞争当成自己的主业在干,消灭竞争对手未必会赢,老是想打败竞争对手的话,这个公司就变成职业杀手,关键的是怎么帮助你的客户成长起来。”
马云颇喜欢竞争,尤其是跟强大的对手竞争,对于马云来说,没有对手也许是他不能忍受的。其实对于每个企业来说,竞争对手就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榜样,也是最好的鞭策者。试想一下,一家超大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消灭它的竞争对手,最后形成了行业里的垄断,那这个企业将不会走得长远。正如马云说的,“信息时代,谁想垄断谁就要倒霉。”
垄断就意味着一家独大,也意味着不思进取,甚至“店大欺客”,做出很多为了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事。况且没有了竞争者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就难有突破创新的紧迫感,甚至会出现找不到方向的感觉。这就是没有了竞争对手的坏处。就像是曾经在美国的一个州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就把所有的狼都杀掉了,最后森林里所有的鹿也都死了。原因就是鹿不用整日奔跑,最后疾病在鹿群里散播开来。
微软公司创建于1975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其主要产品为Windows操作系统、InternetExplore网页浏览器及MicrosoftOffice办公软件套件。
而1976年,苹果公司成立,1977年苹果推出划时代的AppleII电脑,苹果公司的电脑和系统越来越受欢迎。从80年代起,微软就和苹果开始激烈的竞争,乔布斯甚至公开指责比尔·盖茨抄袭自己的设计。双方都立志要成为最好的电脑公司,于是你来我往,针锋相对,谁也不愿意落后对方,甚至有的时候要奚落对方的产品,开始了几十年的斗争。
但是在1985年乔布斯因为权力斗争被迫离开了苹果公司,新上任的主管将产品线推向两个方向,即更“开放”和更高价,致使苹果产品的售价越来越高,而创新越来越不足。
苹果公司在1996年终于亏损10亿美元,濒临破产,将乔布斯招了回来。苹果又跟微软经过多次谈判,微软竟然在1997年向苹果投资1.5亿美元,使乔布斯获得了“喘息”机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果没有1997年微软1.5亿美元的“雪中送炭”之举,或许苹果后来的“i系列”产品和服务——iMac、iTunes、iPod和iPhone根本就不会出现。
微软和苹果多年来亦敌亦友,彼此竞争,甚至还可以说成相互依存。对于向苹果公司注资,并且苹果后来超越了微软,比尔·盖茨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如今商界新的竞争方式不再基于“少一个对手,自己就能多得一份”的原则,而是与对手共同去创造一块更大的蛋糕而分之。竞争的焦点不再是抢蛋糕,而是如何做好更大的蛋糕。竞争的残酷性不再是“刀刀见血”,而是资源整合以及优势互补的智慧策略游戏的玩法。双方你来我往,彼此成长才是最好的竞争方式。
竞争就像是一个良好的助推器,可以让企业随时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马云形象地比喻道:“就像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一个有资质的人才总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比武中得到一些非同寻常的顿悟,进而功力大增。”
可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成长,商界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如网易创始人丁磊所说:“背后有人追当然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