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企业家》举办的“25位最有影响力的企业领袖”颁奖典礼上,柳传志是马云的颁奖嘉宾,他声称马云有4件事让他觉得了不得:“第一个是对于阿里巴巴业务的战略布局;第二个是他这个网络服务企业对于文化的深刻重视;第三是他的谈吐;第四就是这次阿里巴巴上市以后,我在报纸上看到他把那么多的股份留给了他的同伴分享,自己只得了5%这个胸襟,这个志向,我都觉得了不得。虽然他比我年轻得多,但是我真诚地向他学习,很值得尊敬。”
创业初期,阿里巴巴员工的工资并不高,最初的创业团队更是连工资都拿不到,但阿里巴巴创始人有股权,老员工有股权,空降的高管有股权,加入阿里巴巴满4年的员工都可以拥有股权。在阿里巴巴每年举行的“五年陈”颁奖仪式上,获奖员工不仅可以得到一枚白金戒指,还可以得到公司赠送的宝贵的股权。这就是马云所推行的全员持股制。
但是,在当时,虽然很多员工拿到了期权,但阿里巴巴上市似乎遥遥无期,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珍惜那张纸,他们一度和马云提出:“我不要期权,工资多加一点儿行不行?”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之后。2005年8月,包括高盛亚洲、摩根斯坦利亚洲公司在内的承销团队开始阿里巴巴上市的筹备工作,并于次年9月2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之后,很多员工尤其是管理团队渐渐意识到,自己手中的并非一张白纸,“随着上市的临近,越来越值钱”。
这个时候,马云才澄清自己,他所谓的期股,原来是对员工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回馈。
曾经,在点评《赢在中国》一位选手的时候,马云说道:“一个优秀的CEO也必须是个优秀的管理者,多注重细节,从细节管理你的团队,你的团队才会有机会发展。当你的团队离开你的时候,你要想到一点:我们需要雷锋,但不能让雷锋穿打补丁的衣服上街去。”
阿里巴巴上市以后。马云自己在持有股权上只有5%,而IPO使阿里巴巴在一夜之间诞生4900名“小富豪”。招股说明书披露,有大约4900名员工持股,平均每名员工有万股,若以11港元的招股中间价计算,每人通过IPO得到的财富刚好100万港元。这意味着,整个集团的7000余员工中,近70%都成了“富豪员工”。这正是马云更乐意看到的结果。他深知,仅仅依靠价值观和梦想,也是无法长久留住人心的。
马云深知一个“财散人聚”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值得其他的企业学习。有一些企业总想着让员工挣得越少而干的活越多越好,希望员工能毫无怨言地干活。这其实是不对的。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对于自己价值的判断,如果他工作的价值高于企业付出的薪金的话,就会产生不满的感觉,时间久了就会跳槽。
所以企业不能做这种看似美好的“美梦”,而应该脚踏实地地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替员工着想,企业要舍得“散财”,多为员工发福利,让员工产生出一种归属感,自然就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大的利益。
2004年,媒体上迅速传播一个头条消息:蒙牛董事长、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要将自己持有的约10%的蒙牛股份全部捐献出来,创立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牛根生的这种做法让很多人惊讶,他改变了很多人对中国企业家的看法。牛根生说:“我能为企业做的贡献我一定会做,这次是为了员工谋福利,员工在蒙牛待得舒服了,也就是蒙牛壮大的时候。”
当然,这并不是牛根生第一次“散财”,也不是蒙牛第一次散财。蒙牛除了“散财”给消费者,也“散财”给企业的职工,在牛根生的管理下蒙牛的员工待遇极好,薪金也普遍很高,还有各种各样的保险为企业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为蒙牛工作,继续创造蒙牛的辉煌。这就是牛根生提出的“财散人聚,人聚财聚”的原理。
在阿里巴巴,马云奉行的就是这样一种感恩文化,他从来不只是用几句蛊惑人心的口号,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几行文字来敷衍员工,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员工不仅享受精神上的尊重,更会在物质上给予良好的报酬。
企业家切忌为员工“打白条”,比如告诉员工做成了哪个项目之后就给他升职或者升薪,一旦员工做到了而上司却似乎忘了这件事,那就会在员工心里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在自己的员工身上花钱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的投资,员工们因为你企业的福利、薪水高自然乐于在这里努力工作,这是企业家应该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