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100

第100章 广州陈李济

“陈李济”在祖国伟大的医药宝典中占有特殊的一页,陈李济的传奇历史,不仅展现了宽厚人格的魅力,也体现了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坚持诚信与品质的可贵。

陈李济自创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制药厂,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70年,被国务院命名“中华老字号”企业。

陈李济始创于明朝万历27年,即公元1600年。它的创建完全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结果。那一年年底,南海县商人陈体全,收了一些货银乘船回广州。船到广州后,他匆忙上岸,将货银遗落在船上。结果货银被一位名叫李升佐的同船旅客拾获。李升佐也是南海县人,比较懂医道,在广州开设了一间中草药店。他捡到货银后并没见利忘义,而是整日在码头守候,最终将货银归还了失主陈体全。陈体全非常感激李升佐,想用一些银钱作为酬劳。可被李升佐婉言谢绝了。陈体全感慨李升佐品德诚实,就诚恳提出,拿出一半遗金,投资到李升佐经营的中草药店。于是,两人用红柬写下合伙文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将其店号定名为“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合伙经营,同心济世。自此,“陈李济”的店号就在广州城南双门底挂了起来。

陈李济对中医学最大的贡献是蜡壳生产工艺。由于大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分,所以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为了保存其药性,陈李济创造了蜡壳。这种将蜂蜡与木蜡混合后,既不软、也不硬的蜡壳,能保持药物几十年不变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厂,将陈李济药厂的蜡丸生产拍成电视录像片向世界播发。蜡壳药丸成了传统中药的标志性特点。

清朝初年,“陈李济”的产品在国内已颇有声誉。陈李济创制的“乌鸡白凤丸”等成药还进入宫廷,并被封为宫廷秘方,专供后宫应用。同治皇帝有一次感染了风寒,腹痛吐泻不止,痛苦不堪。宫廷的御医们都束手无策,其中一位忽然想起陈李济所设药摊有“追风苏合丸”,就拿来一试,果然非常有效。皇帝龙颜大悦,就御笔亲书“杏和堂”敕赐,钦定“陈李济杏和堂”以示褒掖,并传旨陈李济所储百年陈皮调京御用。后来,“杏和堂”三字便成了陈李济的商标并一直沿用至今。

陈李济不仅着力于新药品的研制和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还很注重营销的策略。当陈李济得知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都要买一些成药在考试时定精、提神、进补,以防身体染恙,考试完毕,还带一些成药回到家乡这一消息后,就派人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人手一丸全部赠予,这种举动不仅赢得了人心,而且也为药品做了广泛的宣传。此外,广州一直为华南大都会,而“陈李济”身处北京路(以前是永汉路)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在饥民、难民较多的旧社会,常有行人晕倒,不省人事,“陈李济”铺中的人员见到后必出门营救施药,并代其通知家人。夏日炎炎,烈日当空,广州街头过往者多有各种挑担、拉车的苦力,“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供应茶水。令人尊敬的是,这些行为并不是个别人好心的举动,而是写入老铺条规的要则,它延续了几百年。

历经了风风雨雨,19世纪初陈李济已经在中国制造中成药行业中与北京同仁堂和杭州胡庆余堂呈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到今天,这家曾经是典型的小作坊式生产的企业,已发展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国家重点中药企业的老字号。

延伸阅读

陈李济的陈皮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第一就是被钦点调京御用的百年老陈皮,它是广州陈李济的传家宝。陈皮越陈越好,一般的陈皮都是储存数月或一年后使用,储存二三十年者很少,储藏百年以上的,更是稀世之珍药。而陈李济独创的储藏陈皮秘法,百年而无虫霉之变,体轻而气味清香,久煮不烂,化痰下气。他们以此百年老陈皮入药,做成咳喘顺丸,这种药丸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气平喘的功效比普通药强数十倍。但陈李济对自己独门秘藏的陈皮却只送不卖。只有在民国乙卯年广州大水成灾,陈李济义卖百年老陈皮,售价与黄金售价相同,一两陈皮一两金,权贵富贾仍争相购买,陈李济义卖所得售款全部济了灾民。由此显现了一个中药老字号的宽广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