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114

第114章 形形色色的行医招牌

在我国古代医学史中,有一些类似于广告的行医招牌、招贴,非常富有文化韵味,它们是杏林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广告触目皆是,目不暇接。广告既为商家扩大了影响,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消费者增加了信息,指引了购物的方向。然而,广告不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它在古代已经出现。

在中国古代的医药事业发展中,无论是声名远扬的医药店铺,还是走街串巷的民间医生,很多都有着自己的“医药广告”——行医招牌。形形色色的行医招牌不仅是医家广告思维的显现,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映。

以实物模型为行医标志

最早的行医招牌大都以模型实物作为行医的“招幌”,如葫芦、串铃、鱼符等,它们一般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这在本书相关章节中都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以皇帝的赐物作为招牌

这种招牌含有宣传和炫耀的含义。如宋代丹徒的张元圭在建炎年间担任太医院御监。宋高宗太子患疳疾后,经张元圭医治而病愈,皇帝赐给他一个金蛤蟆。张元圭的后代也以医闻名,把金蛤蟆悬挂在门上,人们称之为“张蛤蟆”。再如,明代的医家李信,擅长儿科,专为婴幼儿治病。他的祖先在宋代时曾在皇宫里治病,得到一个金钟作为赏赐,到他这一代就把金钟悬挂在门上。类似于这一类的行医招牌与今天的名人效应如出一辙。

以文字标明的行医招牌

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不仅能看出北宋开封城的繁华景象,仔细看去,还能看到一些与医药招贴有关的画面。有两个儿科诊所,一处门前挂了一个编织的挑子,上书“专治小儿科”,另一处门前竖有“小儿科”的招牌。画面上的“赵太丞家”,治病兼售生熟药,门前竖起一个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牌广告,突出介绍各种中药丸散膏丹治病的神奇作用。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兼制应症煎剂”的八个字也依稀可辨。

以文字标明的行医招牌,最突出的要算是清代的傅山了。傅山学识渊博,工时文书画,尤精医学。他在太原古晋阳城中立的行医招牌“卫生堂药铺”上写的“行医招贴”最为完备,具体内容是:“世传儒医,西村傅氏,善疗男女杂症,兼理外感内伤。专去眼疾头风,能止心痛寒嗽。除年深坚固之沉积,破日久闭结之滞瘀。不妊者亦胎,难生者易产。顿起沉疴,永消烦苦;滋补元气,益寿延年。诸疮内脱,尤愚所长,不发空言,见诸实效;令人三十年安稳无恙,所谓无病第一利益也。凡欲诊脉调治者,向省南门铁匠巷元通观阁东问之。”由此广告,不难看出傅山的医学渊源、诊所地址、诊治范围、诊治效验,这个招贴内容详尽,不仅为当时的黎民百姓诊病问疾提供了方便,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医史资料。这种方式与我们今天的大多数门店的广告类似。

以对联作为行医招牌

如有个叫程道周的医生,他为自己的药店题了一副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从这一联语中,人们不难体会到,程医生是一位心地善良、慷慨为人的好医生。这种对联缩短了药店与顾客的感情距离,也使人置身于诗词的高雅氛围中,何愁没有上门求医的呢?

延伸阅读

王泾自毁行医招牌

南宋的医家王继先,从祖上传得一个灵验丹方,名为“黑虎丹”,就把“黑虎王家”作为行医招牌,在当时闻名。但是,他的弟子王

却学艺不精,还妄自尊大。

宋代叶绍翁的《四朝文件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的家学很深,医术也还算高明,但是用药时却很粗糙浮躁。宋高宗住在北宫时,脾脏的疾病让他很痛苦。找来王,结果王

误用泻药,导致高宗病危。孝宗想要杀了他,又害怕以后医生都不敢开药,就责罚杖刑。后来放他回家,居住在天街,仍然在药店门口竖着牌子:“四朝御诊王防御”。就有人嘲笑他,在他的牌子旁边写上了“本家兼施泻药”几个字,一时成为笑谈。王也为自己毁了行医招牌而非常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