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03

第3章 五行学说:人类与自然的媒介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五行学说的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刘献庭的《广阳杂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末年有个十年寒窗、一朝中举的书生,喜极发狂,大笑不止,于是向高邮名医袁体庵求治。袁体庵诊察后,大惊失色地说:“此病看来已很难挽回,或许十天都拖不过,还是赶快回家,晚了恐怕就来不及了。在路过镇江时,可以请何医生再看一下。”随即写了一封给何医生的信让患者带上。患者到镇江,病已痊愈。他找到何医生,拆开信一看,上面写道:“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之以危苦,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乱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

这是一个借助五行原理,运用“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的情志相胜来治病的医案。

五行,是指金、木、火、土、水这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认为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是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如果违背了它,物质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自己是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这就是五行学说。

古人把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共同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古代医家在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把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分属于五行,又将自然界的五季、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也分属于五行,通过五行把自然界和人体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五行以其相生相克理论协调平衡着各种关系,以此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相生相克的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五行学说还用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转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还能调理各脏腑的功能,防止病邪传入其他脏腑,从而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延伸阅读

中医方剂中的五行学说思想

许多中医方剂都凝聚着五行学说的思想,如左金丸。左金丸由姜黄连、吴二味药物组成,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的功效。

吴鹤皋在《医方考》中解释说:“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意思是,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于左,所以名叫“左金丸”。左金丸又名“回令丸”,包含着得胜回营交令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