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47

第47章 用药如用兵的徐大椿

清代名医徐大椿博学多才,不仅精于医术,有着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而且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医学著作,这些著作成为祖国医药遗产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吴江名医用三钱萝卜籽换了一个布政使的官职。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皇太后连日胸闷腹胀,不想吃饭,太医及宫外的名医看了都没有效果,病情日渐严重。乾隆皇帝下旨遍求天下名医,有人推荐了一个吴江的医生。这个医生在看病前先向太监和侍女打听了一下太后得病的情况和治疗的经过,经过一番深思后,就胸有成竹地诊病去了。诊完病后,奉上处方一剂,上写:莱菔子(萝卜籽)三钱煎服。皇太后服后不久即一阵腹泻,顿觉胸腹平和,周身顺畅,逐渐添了精神。乾隆皇帝因此龙颜大悦,当即任命他为江南布政使。这个靠三钱萝卜籽换来布政使官职的人就是人称“江南神医”的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吴江松陵镇人,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

在医学上,徐大椿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他从年幼时就学习儒家经典,通晓天文、水利等,又精于诗文。直到年近30岁时,家里有多位亲属患病了,他才开始经常与医药打交道,并决定致力于钻研医学。

对症下药,医术高明

徐大椿曾遇到这样一位病人:酷暑时节,病人大汗不止,脉搏微弱,肢体冰冷,面色潮红,而且气短。很多医生都按照“热症”来治,给病人开出“寒凉之药”。但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这个结果让病人家属非常为难。毕竟这是酷暑天气,中暑应该更容易理解一些。徐大椿看出家属的疑惑,就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于是病人喝下了徐大椿开的药,没多久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也变得温暖,能够很好地睡觉了。由此可见,徐大椿的确是著名的临证医家。

两次奉诏入京

徐大椿因其行医有名,所以曾两次奉诏赴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大学士蒋溥患病,御医诊治无效。于是,67岁的徐大椿第一次奉诏入京。仔细诊查后,徐大椿心下了然,密奏皇上,断定蒋溥的病不可治,过立夏七日就会死去。皇帝非常赞许他的诚实,并赐居“兰台”,命他入太医院供职。徐大椿先后六次进宫为皇帝、后宫看病。后来徐大椿以年老体弱,请求回归故里,得到了乾隆帝的准许。

乾隆三十六年,78岁的徐大椿再次奉诏入京。此时的他老态龙钟,且有病在身,自知未必能够生还,就带着儿子徐苃一起赴京。到京后的第三天,他自拟了墓前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当夜,徐大椿就去世了。乾隆帝对他的去世深表惋惜,赏赐了金帛,并谕旨徐苃护送父亲的灵柩归葬故里。

用药如用兵

徐大椿不仅悬壶济世,而且著述丰厚,尤其在阐发经典医著方面卓有成就,如《医学源流论》、《难经经释》、《伤寒类方》、《兰台轨范》等。其中《医学源流论》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见解。

《医学源流论》中有一些很精辟的论述,如《用药如用兵论》就以兵法来讲用药的道理。他说:发现邪气,要立即判断其发展,用药阻断其传变途径,这正如打仗先守住敌人前进的要道;由于饮食停滞导致的疾病,要用药清除积滞,这就像打仗切断敌人的粮草一样;几种病一起出现,要集中力量攻击其主病,这样敌人失去核心自然溃散;如果是身体虚弱的人得病,用药要平和,不可过分攻击,不可耗竭资源,等等。

延伸阅读

徐大椿神乎其神的医疗故事在徐大椿的家乡吴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吴江芦墟(地名)耕石卧病不起,六天不吃饭不说话,双目炯炯发光且直视。徐大椿说:“这是阴阳相搏斗的病证。”就先让耕石服了一剂药。过了一会儿,耕石眼睛能够闭合,也能够说话了;接着,徐大椿再让他吃了汤药,耕石竟然跳着起床赞叹着说:“我病危重的时候,看到红黑两人在纠缠作怪。忽然看到黑人被雷击死,不久,红人又被白虎衔去,这是什么预兆呢?”徐大椿笑着说:“雷击是我投用的附子霹散,白虎是我施用的天生白虎汤。”耕石十分惊奇,认为徐大椿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