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53

第53章 程国彭和中医治病八法

清代名医程国彭明确提出和论述了中医治病八法,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的发展,为后世诊断学自成体系作出了贡献。程国彭的“治病八法”,为后世广大医学家所广泛采用,它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

中药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所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也就是说用汗法治疗在表的病。汉代名医张仲景写的《伤寒论》中,“治病八法”已初具规模,但论述不详。其后的1700多年里,众多医家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治病八法”治疗疾病,但一直没有明确系统的论述。直到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在他所著的《医学心悟》中才最早归纳了“治病八法”,书中说:“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

程国彭,字钟龄,号普明子,天都(今安徽歙县)人。程国彭也是一个久病成名医的经典例子。他家境贫穷,少年时期经常生病,因为无钱请医买药,经常卧床不起。于是,他下决心学医。他十分酷爱阅读医书,年深日久,医术也就非常高明,向他求治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因吃尽了贫而无医的苦头,他将行医获得的钱财买药制成膏剂、散剂,任由有病之人索取。他因这种好善乐施、不求名利的德行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程国彭对医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在《医学心悟》归纳了“治病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如风寒感冒喝姜糖水或酸辣汤就是汗法的运用。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中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疗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治病八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中医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有些病的情况很复杂,单独使用某法往往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就需要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

延伸阅读

张从正偶得治病“下法”

金代名医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 偶有所遇疾获疗记》中记载了他得到“泻法”的过程。有一次,张从正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腿脚好像都不能支撑自己的身体。那正是六七月“淫雨”时节,没有干木柴用来烧火煮饭,这个孩子忍饥挨饿了好几天。一天早晨,邻居家的牛死了,邻居煮了牛肉葵菜饭吃,这个有病的孩子也乘机饱餐一顿。可是吃完不久,肚子疼得厉害,排泄时泻下了误吞的铜铁,从此又活蹦乱跳了。张从正由此事明白了《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为“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从正高兴地说:“亦偶得下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