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58

第58章 传统的医疗体操气功

气功是我国古代医学上医疗保健方法中的一种。从医疗角度来说,它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角度来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有人预言说:“中国气功将成为21世纪的新健康法。”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

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的文字记述是《行气玉佩铭》。《行气玉佩铭》刻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80年前后,一般认为其内容所讲的是一个行气的全过程,属于气功中静功的一种。可见远在战国初期,人们对于气功行气能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就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总结出了初步的规律。

如果说行气是气功中的静功,那么,导引就是气功中的动功了。导引,也写作“道引”,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导引起源于上古时期。相传,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旧石器时代,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很多人得了“关节不利”的疾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有人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这就是《路史》前纪卷九所记载的“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导引的养生方法。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对我们了解导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导引图》不仅年代早,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它使古代文献中散失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形资料,对导引的发展、变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导引图》中显现出的医疗体操运动有:呼吸运动,图的形态是胸部扩张,双手向后举,其动作是加强对心肺功能的锻炼。肢体运动,《导引图》中除极个别的蹲、跪(坐)式外其余全部是立式运动。现在我国第五套广播体操中的八个动作基本概括了《导引图》的精华部分。《导引图》中还有器械运动,图中有棍杖及圆球状、盘状、袋状等辅助器械配合其间。

值得注意的是,《导引图》除了一般的四肢运动外,同时还把战国以来的“熊经”、“鸟信(伸)”之术,扩大到“鹞背”、“沐猴”等动作,从而为汉末华佗“五禽戏”的出现,作出了承上启下的贡献。

从现存文献资料看,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导引按摩篇第五》所载“五禽戏”,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有关“五禽戏”的最早记载。“五禽戏”模仿的是虎的引腰扑攫、鹿的伸展头颈、熊的卧倒蹲地、猿的攀物悬空、鸟的伸臂展翅等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从而达到消谷气、益气力、保健除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由导引到“五禽戏”,是我国医疗体育的一个进步。此后,与“五禽戏”性质类似的,又有八段锦、十二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把医疗体育推到一个高峰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行气的静功,还是导引的动功,通过气功锻炼,能够增进人体的应变能力和抗病能力,以及大脑皮层对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所以强身之外,气功对于多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衰弱,以及肝病、肺病、肾病甚至癌症等,都有着一定的可信疗效。

气功虽说用于自我保健,但对于练功有素者,据说还可以内气外放,为别人治病。近年来,有关外气治病的机理,已成了国内外气功科研的一个热点。正因为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源远流长的中国气功,已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重视。

知识小百科

医疗体操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据说,太极拳发端于戚继光依照民间16家拳法综合编成的《拳经》一书。也有人认为,早在唐宋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太极拳,唐朝的许宣平或宋朝的张三峰,就是该拳的创始人。还有人认为,太极拳是清朝陈王庭或王宗岳所创。

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而又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的一招一式皆以腰为轴心,全身上下的肌肉关节、四肢百骸,都可得到协调的活动。练拳时强调意念专一,讲究“用意”和“气沉丹田”,要求配合匀细深长的腹式呼吸,这对中枢神经系统能起良好的调节作用,并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整体需要协调起来。同时还能加强心血管与呼吸功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功能与新陈代谢过程。所以,太极拳既是一种很好的医疗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