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90

第90章 世界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中药麻醉剂“麻沸散”的问世,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华佗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的研制和使用者。

麻醉剂是古代中医外科成就之一。据《列子

汤问篇》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曾经给两个病人喝“毒酒”让他们在三天内都失去知觉,在这期间为他们施行剖胸手术。手术结束后,又给他们喝下“醒药”,二人苏醒后所患疾病都痊愈了,生活一如往常。由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医学中已经有了麻醉药和醒药的实际应用了。但是,关于“毒酒”“醒药”的具体成分,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人便不得而知了。

继扁鹊之后,又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尝试发明麻醉剂,他就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战略要地。在战争时代,必然有许多战伤。由于缺乏麻醉药,外伤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十分痛苦。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华佗便苦心钻研医学古籍,并勇于实践。

传说,有一天,华佗诊所的病人出奇的多,等他把候诊的病人全部送走后,感到十分疲乏。他顺势喝了不少白酒,由于空腹下肚,酒力发作,几杯后就酩酊大醉、不知人事了,任凭家人拍打呼叫也不醒。他的夫人摸其脉搏后觉得正常才放下心来。过了几个时辰,华佗酒醉方醒。家人告诉了他酒醉后的表现,华佗深感惊奇,难道喝醉后会使人麻醉而失去知觉?

后来,华佗又做了几次试验,终于得出结论:酒有麻醉作用。从此以后,凡遇到病人需动手术时,华佗就叫病人喝酒来减轻疼痛。可是,做一些大的外科手术时,伤口仍然剧烈疼痛。华佗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有一天,华佗在外行医时突遇一个奇怪病人,只见病人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手握拳头,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不管如何呼叫、拍打、针刺全无知觉。但病人的神态、脉搏、体温等全部正常。华佗就去询问病人家属,家人说:“他平时身体十分健康,并没有什么疾病,只是今天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后,才发生此症状的。”华佗让家属找些臭麻子花给他看。花拿来后,华佗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又摘了一朵放进嘴里嚼了几下,顿觉头晕目眩,满嘴发麻,针刺肌肉不痛,华佗惊叹:“这种花的麻性可真大!”

华佗帮病人解了毒后,向病人家属要了一些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准备带回去作进一步试验研究。通过无数次动物和患者的试验,他终于确定了这种草药有很强的麻醉作用。又将它与酒进行了无数次的配方试验、剂量试验,还进行了解毒、复苏试验,最后,终于制成了麻醉药,并取名为“麻沸散”。

麻醉剂发明后,华佗就将它运用于外科手术中。关于它的运用,史书上有详细记载:“佗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三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合,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这里的“麻肺汤”就是全身麻醉药麻沸散。

麻沸散的药物成分是什么?至今还无定论。麻沸散的方名,出自陈寿撰《三国志》和范晔撰《后汉书》的《华佗传》。可是,麻沸散的组成,却没有具体说明。由于华佗被曹操一怒之下杀了,麻沸散的配方也就失传了,上面的故事,只是人们对华佗发明麻沸散的一种传说而已。所以,麻沸散的主药至今还是一个谜。

延伸阅读

对麻沸散主药的几种猜测

日本江户后期的名医华冈青洲认为:“麻沸散”是由曼陀罗1斤,生草乌、香白、全当归、川

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制成。他用这张中药麻醉方,成功地进行了一些手术。但不少人怀疑它是否真是华的“麻沸散”。因为曼陀罗这味药最早载于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唐代以前,没有川乌、草乌之分,而是统称乌头。

近代杨华亭的《药物图考》认为麻沸散的“麻沸”,就是麻黄,即大麻的雌花,一名麻勃。杨氏认为麻沸、麻、麻勃,字音相同或近似,都是一物。经过亲身体验,他认为麻确实具有麻醉作用。

还有人依据闹羊花又名羊,有麻醉作用,而华 的家乡安徽县产闹羊花,由此而认为“麻沸散”的主药可能就是闹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