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5057500000019

第19章 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

《墨子》一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墨子(约前468—前376,一说前479—前381),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滕州)。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早年曾学习儒术,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独树一帜,创立墨家学派。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其贡献是先秦其他诸子所无法比拟的。

独树一帜的认识论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闻知”又被他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但不管是传闻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都不应当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由此可见,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消极简单地承受,而是蕴涵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除闻知和说知外,墨子非常重视亲知。亲知,就是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墨子把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认识论领域中独树一帜。

“别同异、明是非”的辩学

墨子是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他将逻辑学称为“辩”学,把其视之为“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他认为,人们运用思维,认识现实,作出的判断无非是“同”或“异”,“是”或“非”。为此,首先就必须建立判别同异、是非的法则,以之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合者为“是”,不合者为“非”。此外,墨子还总结出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使墨子的辩学形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体系,在古代世界中别树一帜,与古代希腊的逻辑学、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并立。

“兼爱非攻”是思想的核心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墨子这种“爱人如己”的思想学说必然会导致他的“非攻”思想,他反对一切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非攻”思想既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也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哲学上看,“非攻”都可以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驱,给后来的思想家以深刻的启迪。

延伸阅读

“子墨子”的含义

公元前376年,墨家创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将开派鼻祖的遗体从简安葬于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极其简单,最有价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对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自己的学说非常自信,曾经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 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其最高的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则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所记,故称呼墨子时在“墨子”前加上“子”。“子”,即为“巨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