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5057500000041

第41章 汉代思想的转向之作:《潜夫论》

《潜夫论》的问世是东汉思想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的出现不仅标识着汉代思想的转向,从而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过渡环节。

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少年好学,但出身低微,又未介入当时人所竞相荐引的游宦之事与精英圈子,因而不得升迁,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王符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这部书不显于当世,直到《隋书?经籍志》才列入了目录。

《潜夫论》共36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他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王符以平民思想家特有的异端情愫开启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滥殇,使东汉思想界焕然一新,迸发出猛烈的社会批判力量,与其后的崔寔、仲长统一道,共同对四百年的汉家王朝之治道得失进行了理论清算。

《潜夫论》的思想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元论倾向的天命观

王符的天命思想,形式上有二元论的倾向,一方面承认天命,一方面又强调人为。他说: “凡人吉凶,以人为主,以命为决。行者己之质也,命者天之制也,在于己者固可为也,在于天者不可知也。”(《正列》)显然,这是天命与人为的二元形式。但从这一形式之中,又可以读出他的轻重语气。他说到最后,依然主张远鬼神,重视德义方面的人为,他说:“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虽时有违,然智者守其正道,而不近于淫鬼。”(《正列》)认识论

王符从天道日施、地道日化,排比出人道的“日为”论,这是唯物主义知识论的根据。他说:“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能)生而智,虽有至材,不(能)生而能……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王符从人道日为的实践创造活动,得出人智日学的认识论,这是合逻辑的发展。

批判宗教迷信思想

王符在《卜列》、《巫列》、《相列》和《梦列》等篇中,对宗教迷信思想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且把迷信行为跟当时权贵们侈靡的生活结合起来加以声讨。特别是在《梦列》篇中,作者对作梦的来源阐述得既科学又具说服力,抨击了谶纬迷信的无稽之论。

富民思想

王符在《潜夫论?务本篇》中明确提出了“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的观点。民本思想、富民思想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早己有之,但王符“以富民为本”的思想,却有其独到之处。王符在《遏利》篇中说:“帝以天为治,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考察王符的天人思想,显然是以人为主,人则以民为主,政则以富民为本。要富民,必须使民众安心勤事生产。但在社会动乱、劳役繁重、刑罚扰民的情况下,百姓难以正常从事生产,那么富民就难以指望。因此,王符写了一篇《爱日》专门论爱惜民时的问题。他说:“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日力不暇,谷何由盛。公卿师尹,卒劳百姓,轻夺民时,诚可愤诤。”“日力”就是从事生产的时间,它是百姓从事生产的基本要素;没有“日力”,就谈不上从事生产,也就不可能富民富国。所以,王符认为,当政的要务是 “为民爱日”,就是要做到“敬授民时”,不可用劳役“烦民”。

延伸阅读

王符逢掖

王符、度辽将军皇甫规与某用钱买到官职的雁门太守都是同乡。皇甫规解除官职回到安定后,这个曾经的雁门太守也离职回家了。“雁门太守”递名片想见见皇甫规。皇甫规躺着睡觉不出来迎接, 那人已经进门后, 皇甫规揶揄道:“你以前在郡守任里吃雁肉, 味道不错吧!”不久, 又有人报告说王符想进来探望。皇甫规听到王符的名号, 连忙起床, 衣服的带子尚未系好, 就趿着鞋子出来迎接, 握着王符的手进屋, 和他坐在一起, 相谈极为欢快。当时人便这样说道:“二千石的府尹, 抵不上一介布衣之士。”由此可见,王符在当时是颇有声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