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5057500000068

第68章 答屈原《天问》的《天对》

柳宗元的《天对》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部奇书。屈原在《天问》中发出170多个质疑性的问题,从战国时期到唐代,无一人作出回答。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将其概括为为122条,逐个作了精辟的回答。它反映了作者对宇宙万物的认识水平和自然哲学思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非国语》等。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自北魏以来,柳宗元的祖先世代显宦,到唐朝,河东柳氏作为“关陇集团”的一个有势力的家族,在朝廷中据有显赫的地位。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处于和平时期,但此时的唐王朝已逐渐走向衰朽。柳宗元九岁那年,爆发了由李惟岳引起的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12岁那年,柳宗元又亲历了李希烈引发的藩镇割据的战火。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开始了随父亲宦游的生活,他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

柳宗元的父亲柳镇信奉传统的儒学,他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母亲卢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父亲和母亲给了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释”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统合儒释

柳宗元明确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认为儒、佛二教“皆有以佐世”,对佛教应选择吸收其有用的思想精华,用来丰富儒家学说。在他看来,佛教中有些理论是与儒家的精神实质相契合的。如佛教中“诸行无常”的观念与儒家《周易》的变易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佛教的佛性论与儒家的人性论也相符合。他提出佛教本于孝敬的思想,拉近了佛教与儒家以孝为仁之本的距离,为二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

天人不相干预

在柳宗元看来,“天”是自营自成的自然界,是宇宙,不是虚无缥缈的神。“天”是物的天,是客观存在的天,没有意识,没有感知。“天”并不是谁经营创造的,而是由元气的无限积聚而形成的。元气是一切自然现象发生之源,一切自然现象统一于元气。这一思想从根本上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表示了鲜明的无神论立场。在“天”和“人”的关系上,柳宗元认为“天”不能够有意干预“人”的“法制”与“悖乱”, “人”也不能够干预“天”;天与人“相分”,“各行不相预”。

阴阳三合,一以统同

这是柳宗元《天对》中的命题。屈原在《天问》中曾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柳宗元《天对》中答道:“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用功。”柳宗元认为,天地中充满了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万物的形成和变化,是阴阳二气矛盾运动的结果,即元气的自然运动(吁、吹)导致阴阳寒暑的冷热的变化,因此而有产生万物的效果。柳宗元的命题肯定了万物统一于元气,肯定了元气本身对立物的交错作用是运动的根源,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结合的产物。

延伸阅读

“死在柳州”的缘由

自古有“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的说法。“死在柳州”指在柳州死后,可有副上好的柳州棺材入葬,这是赞誉柳州的棺材(柳州地区人称棺材为寿枋,亦叫长寿)。据说,柳州棺材名声大噪还是源于柳宗元。晚年的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并客死异乡。当时,柳州人民为了纪念柳宗元,特地用了一口由上等的雪松木制成的棺材来装殓他的遗体。遗体运到西安后,居然完好无损。从此,柳州的棺材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