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5057500000078

第78章 程朱理学之成形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思想家。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

传说朱熹诞生时,家中古井中“出赤虹三日”,而朱熹生下来时,右脸上有七个小黑痣,就像北斗七星一样排列。人们见有此象,感到非常奇异。朱熹自幼天质聪敏,勤学好问,他学会说话不久,父亲指着苍天告诉他,那是天,他便问:“天之上是什么呢?”他小时候读书时,也学大人那样在书上作眉批。14岁时奉父遗命,师事胡原仲、刘致中、刘彦仲诸人,后来还娶刘致中的女儿为妻。19岁时中进士,22岁任泉州同安主簿,任内颇有政声。这时朱熹除钻研儒家经典外,亦对佛学发生了兴趣。24岁时拜见他父亲的好友李延平先生,经其指点,学术思想发生了变化,后来拜其为师。

后来,朱熹担任南康军地方官。到任不久,当地发生旱灾饥荒,他全力救灾,减轻了灾害的损失,救活了不少人。朱熹倡导教育,重建白鹿洞书院。后来,浙东发生饥荒,孝宗调他到浙东救荒,他又上书,痛论灾旱的原因及吏治不良、贿赂公行的现象。朱熹的一身正气,使一般贪官污吏都因惧怕而自动离开。不久,朱熹见政局不良,就辞职居家,一心讲学。后来,皇上召他入朝,他再度上书,劝孝宗正心以立大本,教养太子,选贤任能,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孝宗接到朱熹的奏章时已是深夜,却马上起床,点燃蜡烛,读完后再就寝。次日,便要朱熹任官,但朱熹却推辞了。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并且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延伸阅读

被扭曲的朱熹与自然科学

今人多有把中国明清之际的愚昧与落后归因于朱熹的理学,其实这是无知者的想当然的谬论。胡道静先生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对朱熹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是相当肯定的,他对朱熹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的比较予以高度评价,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李约瑟还认为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在朱熹手中,中国的科学经过千年积累,已经到了破茧化蝶期,但那个质变一直没能出现。对于明清时期的落后与愚昧,我们不能归罪于启蒙者朱熹,只应去责备那个扭曲与利用了朱熹思想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