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5057500000087

第87章 和会朱陆的吴澄理学

吴澄兼综朱陆的学术取向以及理学经学思想,代表了元代理学的发展方向,不仅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朝鲜的性理学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吴澄(1249-1333),元代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字幼清,晚年更字伯清,号一吾山人,因早年所居草屋有侍御史程矩夫所题“草庐”二字,人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

吴澄出身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从3岁开始,吴澄就与一般儿童迥然不同。祖父特别喜欢他,经常教他读一些古诗,他几乎随口能诵。5岁时,家人为他聘请了一位老师。在老师的教导下,吴澄愈加颖敏异常,即使千字长的文章,只需读上两三遍,就可牢记不忘。自此以后,他读书常常通宵达旦。母亲担心他这样会损伤身体,便定量供给吴澄读书所用灯油。可吴澄的求知欲非常强烈,难以忍受母亲的约束,就暗地买回一些灯油,在母亲就寝后,悄悄燃灯读书。吴澄后来能成为一位儒学大师,与他早年的自觉修养、刻苦磨炼是分不开的。

吴澄15岁时,厌科举,用心儒学。19岁作《道统》篇,以继承朱熹之后的道统自命。以后校定五经,授徒讲学。38岁以后,历任元朝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国史院编修、太中大夫等官职。但多“旋进旋退”,时间不长,究心于理学,被称为“经学之师”。卒后,谥文正,封临川郡公。

吴澄学术渊源于朱熹和陆九渊。但从其倾向看,更近朱熹之学。如全祖望所言:“草庐出于双峰,固朱学也,其后亦兼主陆学。盖草庐又师程氏绍开,程氏尝筑道一书院,思和会两家,然草庐之著书,则终近乎朱。”

吴澄的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理气论

吴澄认为气是唯一的永恒存在物,先天地而存在,分为阴阳二气,再分为五行。但其理气关系与朱熹不同。他不讲理气的先后问题,而强调理是气活动的主宰,即规律;他不把理看作实体化的东西,理只是气的条理和规律,理在气中,开明代理气一元论先河。

人性论

人性问题上,吴澄认为“性即天理,岂有不善!”但由于每个人所禀之气清浊不同而有善恶。他主张在修养上,先尊德性而后道学问,把“反吾之心”放在首位,而尊德性乃是“主一持敬”。所谓“敬则心存,心存而一动一静皆出于正”。即以敬来存心。

重“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吴澄说法较特别。“知者心之灵,而智之用也,未有出于德性之外者”,即认为知只有一种,即德性之知,而无所谓见闻之知。“见闻虽得于外,而所闻所见之理则具于心;故外之格物,则内之致知。此儒者内外合一之学。”即要以外证内,以闻见发明其内心的知识,最终达到明理于心的目的。

延伸阅读

吴澄的国子监生涯

元仁宗继位后,吴澄升任国子司业,掌控国子监教学。他感到一展生平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参考程朱诸儒关于课读诸生的奏疏、教法、私议等,斟酌去取,将国子监教学内容分为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四门,力主以课读讲习责督诸生,反对季考月试的大学积分法。但是,吴澄这一套主张与国子监内大多数同僚的想法颇不相合,于是有人将他划入“陆学”的阵营。自南宋以来,朱、陆两人的门下长期“依草附木”,互相攻讦。元代官学尊尚朱熹学说,指吴澄为“陆氏之学”就是公开声言他不宜居国子监师儒之职。吴澄感慨自己的意见和合者寡,但又不屑于自辩,就于第二年辞职了。国子监诸生及朝廷遣特使来挽留他,但他执意要回家。吴澄的国子监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为时还不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