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15058100000110

第110章 潍坊风筝

风筝在我国是一项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同时在这种活动中也蕴藏着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有鸢都之称的潍坊,制作风筝的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响誉海内外。

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而今潍坊的风筝节融国际性、民族性、时尚性于一体,更是将其风筝文化发扬光大。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鲁班)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潍坊的风筝

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潍坊风筝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龙头蜈蚣风筝放飞时先将尾和身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

寓意象征

潍坊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兴趣和理想,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风筝,则是易做、经济、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现在的潍坊风筝,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的钟爱,伴随着国际潍坊风筝节的连续举办,已成为当代潍坊的文化象征,它越洋过海,联结起了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也成为潍坊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

延伸阅读

风筝起源于斗笠、树叶

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后来演变成放风

。 风 的由来,还有一些其他的渊源。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好奇,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