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15058100000088

第88章 雍容华贵的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夸裤。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中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今天已风靡世界的旗袍艺术方面。

满族,原称满洲族、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的强制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并很快与汉装融合,今天旗袍已经成为东方服饰的代表。

旗袍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是满族男人喜欢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襟,左衽,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具东方特色,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襟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

满族旗鞋

满族的女式旗鞋,被称为“寸子鞋”,也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部位上有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因此而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被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也叫“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马褂

满族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襟,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襟的短褂,以御风寒。

大拉翅

大拉翅是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的满族贵族妇女发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叫“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称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的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延伸阅读

满族服饰色彩与图案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袍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常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