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15058100000090

第90章 清新典雅的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服饰宽松,装饰简单,注重喜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有关土家族的历史,在宋代有文献记载,但在这个时期及以前,所有文献都未谈及土家族的服饰。直到清代,土家族服饰才正式载入了文献。土家族服饰崇尚俭朴,喜爱宽松,装饰简单,注重喜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布料多为“家几布”,绣以五彩斑烂之色,史称溪布、峒巾、土锦,现称土家织锦。

男子服饰

土家族的服饰花样甚多,但最常见的要数背褂子。春秋时节穿夹背褂,冬天穿棉背褂。男女背褂多用青色(黑),衣襟和袖口绣有白底兰色花边。这是土家族成年男女共同的服饰色调,一黑一白,黑白分明。

土家族男性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男性穿对襟背褂,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男裤是其男子服饰的杰出代表。青、蓝布加白布裤腰,两裤脚及腰的尺寸接近,短而肥。镶蓝布条作裤头,裤腰由左向右折叠,以绳系紧,故称这种裤子为“左转弯”。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土家男子的服饰与妇女相比,则充分体现了勇武、慓悍的男子汉气质,具有宽松自如、行动方便等特点。

女子服饰

土家族女性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穿大襟背褂,上衣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银钩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股筋衣,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

少女的服饰则以细长为特点,无领,或左或右开襟,袖口和襟为青边或花边。姑娘出嫁时的衣裳装饰更是斑谰多彩,最为典型的要数土家姑娘出嫁时途中穿的“露水衣”。这种衣装由上衣、裤、裙三部分组成,上衣为大襟、大袖、大摆,下衣裤脚宽大而短,裙为八幅罗裙和百褶裙,脚穿绣花鞋,亦称露水鞋,佩戴的银饰有髻、针、手镯等。

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

孩童服饰

孩童的服饰,帽子很有特点。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土家族的孩童衣裤多不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小孩的鞋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土家族是祟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围抚”,邪恶不敢侵害,可避邪壮威,又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伶俐威武。

服饰设计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刺绣,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延伸阅读

土家族的挥手舞

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舞。从汉到唐宋,巴

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土家织锦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呐,敲打锣、

、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其他各种图案队形。舞蹈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而在此时土家族的服饰更是增添了舞蹈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