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15058500000010

第10章 取号、赠号的特点

号起源很早,但到六朝时期还不流行。到唐、宋年间,由于伦理道德的加强和文学的发达,文人讲究文雅,“号”才特别盛行起来。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的扩大,加上帝王的提倡,“号”更加盛行。

号,亦称别号,这是古人除名与字以外的一种特殊称谓。古人的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而取号却要自由得多,不受名、字的约束。

古人取号

古人取号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以居住地环境自号。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

二是以室名、斋名为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三是用号来表白志趣,抒发灵性。如欧阳修晚年曾自号六一居士,指的是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个老翁。

四是暗寓深意,示人不测。如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南宋亡后自号木穴国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

也有的号来自诗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说郑燮的“板桥”系出自刘禹锡的《杨柳枝》诗:“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郑燮幼贫,习画屡被亲邻嗤笑。至成名,众人则一反常态,纷纷乞求书画,以至将郑早年弃之的画稿奉为至宝。郑燮有感于此,刻了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章,以刺世风。后来他就干脆自号郑板桥了。

别人赠号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

王安石称王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被封为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代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

号的字数多少不一。有二字的,有二字以上的。字数多的号也可用二字相称,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大家都叫他苏东坡。

古人的号多少不一,一般只有一个,也有的有好几个。

延伸阅读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号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因为宅边有五柳树,因此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安贫乐道,因时局动荡,对现实不满,辞官归隐。自号五柳先生,表现了诗人独立清高的个性。谥号靖节先生,有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

陶渊明的作品朴素自然,时而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