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15058500000045

第45章 诗词改名、求赐改名

人们在为自己或别人改名时,总希望通过名字体现其对自己或别人的美好期待或祝愿,而其选取的名字也总能折射出取名者的精神境界、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我们将姓名的这种表现性称作姓名的文学意义。

以诗词改名和求赐改名的情况如下:

以文章、诗词改名

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幼年崇拜民族英雄,当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疆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遂改名若飞,表达了他不畏艰难,奋勇直前的豪气与救国救民的迫切心情。

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绍文。22岁时,他取《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句,改名“朝闻”,表示求知求真、死而无悔的决心。年逾古稀之年,他又刻一方印章“夕不甘死”,对自己进一步提出“闻道不详,夕不甘死”的更高的人生目标。

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心远,恨水一句也寓含着一段深意。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词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他从这首词中悟到光阴像流水一样逝去。“恨水”一名会使我们感慨光阴如水流逝,务须严格律己。

以文章、诗词改名是极有效的一种改名方法,但是它也需要较深的文化修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文化水准逐渐提高,人们更加喜欢选择词章中的字义改名。

向人求赐改名

有许多人的名字都不是父母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他们文化低,对改名不内行;也可能求人“赐名”,图个荣耀吉利;或是以示感恩纪念;或是求人指点迷津,以觉悟解惑。

“赐名”者各个阶层都有,有皇帝圣谕钦赐,也有“金枝玉叶”口谕传诏,有私塾先生,有亲朋长辈,有传艺恩师,也有云游僧侣,有豪儒名士,也有刀剑行侠……求人“赐名”的礼仪更是多种多样。有的举家斋戒数日,然后设几摆案,布置酒席,以待“赐名”者的到来;有的孩子降生去求名,孩子周岁时去接名,有的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有的盛宴招待“赐名”者……国画大师齐白石拜师学艺时,请胡沁园先生给他改名,胡先生说:“离你家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白石铺虽无名山大川,可田园风光倒也十分美好,我看你叫白石山人吧!”但四字有些罗嗦,所以在题画时,他常常只写“白石”二字。久而久之,他便以“齐白石”为名。

求人“赐名”的例子还有很多,何坤求名于毛泽东而得“长工”;李隆郅求名于邓中复而得“立三”;刘大田求名于恩师而得“开渠”;张正权曾出家投佛而得“大千”;牛俊国求名先辈而获“得草”……命名者甚至应该比作诗更严肃和庄重,诗没作好,丢开即可,不会对谁有所妨碍,但命名之事却非同小可,名字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标志,一个人带着他的名字走向社会,周围的人最初正是通过他的名字来看他待他,了解他的。名字是一个人被别人理解的“着眼点”,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可以这样说,求人“赐名”在古代多是由于人们对古圣先贤的敬仰所致,而当今则是对改名文化习俗的一种尊重,对先进文明的一种借鉴和后代前途的一种深切关注和殷切期望。无论是对于那些才疏学浅的人来说,还是对于那些学富五车的人来说,都未尝不是件可行之事。

延伸阅读

命名如同作诗

《红楼梦》中宝玉有个丫头名叫袭人,书中说:这丫头本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心之人,素喜袭人心地善良,克尽责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了贾母,更名袭人。

名为珍珠,表明命名者贾母将婢女视为如金钱财富一样,是她可支配的所有物;而名之为袭人,则表明命名者宝玉是以一种审美者的态度来待袭人,美丽的女孩子是一朵花,花气袭人,令人陶醉!袭人这个名字,对于宝玉来说,正如一首诗,表现了他的精神境界,情感追求和人生寄托,他在命名,无疑也是在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