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10

第10章 颜真卿:点如坠石,画如夏云

颜真卿是是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二座高峰。他广泛地向历代书法名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汲取营养,并融会贯通,形成了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

书家生平

颜真卿(709~785年),中国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颜真卿从小勤奋好学。3岁的时候,父亲亡故,他的母亲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颜真卿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外祖父又是位书画家,因他聪明好学,很小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字十分认真,一笔一画从不马虎。“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便是是他勉励自己的诗句。

开元年间颜真卿中进士,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肃宗时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排挤颜真卿,玩弄借刀杀人之计。故意派遣他到李希烈阵营中去劝谕,被李希烈杀害。三军将士闻听颜真卿遇害,纷纷痛哭失声。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属下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废朝八日,举国悼念。

学书法的故事

颜真卿最初向褚遂良学习书法,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工于各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期望在这位名师指点下,自己的书法能够突飞猛进,但拜师之后,张旭却并不急于向他透露书法秘诀,只是向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并简单地指点一下字帖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还带着颜真卿去爬山、游水、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仍未得到老师的真传,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当他向张旭询问秘诀时,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需要的是行笔落墨的秘诀,请指教。”张旭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颜真卿从老师张旭的教诲中深受启发,潜心钻研,终于创造了出类拔萃、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

艺术风范

颜真卿的书法丰厚雄浑、气势恢宏,是大唐盛世的一种符号象征。他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颜真卿的行书和草书具有凝练浑厚、纵横跌宕的特色。颜真卿的传世书法作品比较多,著名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季明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争座位帖》等。

颜真卿对后世书法影响重大,稍晚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也受其余辉,后世并称为“颜柳”。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公权的书法则偏重骨力劲健,所以又有“颜筋柳骨”的称谓。

延伸阅读

颜真卿和御史雨

颜真卿以监察御史身份到陇右去巡查,发现五原有一桩冤案。虽然当事人及其亲属一再向官府申诉冤情,可审理此案的官员对此不予重视,此案一直拖了很久都不能平反。当时五原大旱,田里的庄稼都枯萎了,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颜真卿决定借此破案,给百姓以精神的安慰。

经过一番调查,颜真卿终于弄明白了此案的详情,重新审理此案,最后解救了蒙冤受屈的人,惩治了失职的官员。五原的百姓都称赞颜御史是一位好官。恰好,几个月都不下雨的五原下起了大雨,枯黄的庄稼也变得一片青绿。五原的百姓把这场雨称作“御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