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17

第17章 祝允明:性功须并重,超然出神采

祝允明善诗文,但主攻书法,其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其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潇洒自如。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书家生平

祝允明(1460~1526年),明代书法家。名允明,字希哲,因左手多长了一个指头,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他才气横溢,书法造诣很深,蜚声艺坛,与文徵明、王宠并称“三大家”。《明史文苑传》称其“能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祝允明5岁就能写出“径尺大字”,9岁可以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青年时期的祝允明有着优越的学书条件,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徐有贞的外孙、李应祯的女婿。徐有贞擅长草书,取法唐代张旭和怀素。李应祯工于篆、隶、楷、行、草等书。祝允明向这两位长辈学习书法,耳濡目染,其成为明代中期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好友文徵明对此有如下概述:“早岁楷法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

32岁时,祝允明中举,意气风发,原以为从此仕途得意,谁知此后七次参加礼部的考试均告败北。直到55岁朝廷谒选,才被选中,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次年上任。当地民风剽悍,社会秩序混乱,常有强盗放火抢劫。祝允明赴任后以礼待百姓,教育引导民风。对强盗大加拘捕,一个早晨捕获三十多人,从此县里安定。但是他不善于催税,以至于被停薪。因此,对官场非常失望。

嘉靖元年(1522年),63岁的祝允明调任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称他为“祝京兆”。他痛恨官场腐败,不堪忍受,最终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仕途的失意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此后转而研究老庄哲学,把大量精力花在艺术上。他长居苏州,当地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游的有几十人。他崇尚魏晋风流,着意禅宗智慧,放浪形骸而不乐拘检,充满了强烈的诗人气质。在吴门派中,他是最具有文人特质的一位。

艺术风范

祝允明学习书法重视传统,他直接从魏、晋、唐、宋、元诸家书法中汲取营养,古代墨宝无所不窥。他在观察古人书迹,掌握各家用笔和法度的基础上,领悟各家书法的性情和气势,默识笔意和章法布白,成功地融合各家法度、神韵于一炉,取精用弘,时出新意,挥洒自如。

祝允明的楷书师法赵孟

,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自成风格,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祝氏狂草亦出名,师法李邕、怀素、张旭、米芾,融入黄庭坚的风流,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人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吴!”

祝氏传世墨迹甚多,如小楷《出师表》、草书《自书诗》、《落花诗卷》、《洛神赋卷》、《前后赤壁赋卷》、《宝剑诗》等均为其代表作。另外著有《怀星堂集》、《苏材小纂》、《祝子罪知录》、《读书笔记》、《前闻记》等,撰有《兴宁县志》。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延伸阅读

唐画祝字

祝允明和唐伯虎是挚友,二人都仕途失意,醉心艺术。两人经常拎着酒壶,乘着渔船,一边饮酒赋诗,一边欣赏山水,颇有避世弃俗之意。有一次二人到扬州游玩,发现所带的银子花光了,听说扬州盐政御史喜好风雅,便化装成道士来到衙门,自称擅长书画。御史请他们以石为题,创作一幅画,并要题诗,二人当即作成。御史非常惊讶,认为超过当时的大名士唐伯虎和祝枝山,因此赏给他们很多银子。后来才知道他们就是唐祝二人,至此 “唐画祝字”天下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