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19

第19章 王铎:怪诞奇卓,气势磅礴

王铎博学好古,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张弛有度,流转自如,颇有千钧之力。

书家生平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所用名号甚多,有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烟潭渔叟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

王铎少年家贫,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因此发奋读书。明天启二年(1622年)王铎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明朝灭亡后,王铎到南方,进入南明弘光政权,被弘光帝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弘光政权覆灭后,入清被授为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艺术革新

王铎师法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在书法上各体皆能,是一位风格多变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还是飞腾跳踯的行草,都能看出其造诣,是晚明书坛上一位重要人物。同时,他也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他对书法的革新,源于其不同流俗的审美观,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他在《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

明季以来,书法尚情态。王铎取法高古,一改长期以来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开创了怪诞奇卓,气势磅礴的字体,他的书法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影响

王铎书法的最高成就是行草书,运笔恣肆狂野,挥洒自如,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清代人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书家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现代大书法家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王铎的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波及海外书坛,尤其对日本书法影响深远。

延伸阅读

神笔王铎

相传,明朝天启年间,

宗皇帝为了粉饰出天下太平的局面,想在金

殿的门额上悬挂一块“天下太平”的金,他听说王书法精绝,便召他 。

王受命之后,拿出笔墨纸砚,挥毫写写“天下大平”四个大字,工匠师傅们面对他写的字非常疑惑,但仍然把额刻好,挂到了金殿上。

宗皇帝听说

已经挂好,带领文武百官前来观看。忽然发现“太平”的“太”少了一点,非常生气。立即命令禁军把王押到殿前,严厉责问。众同僚见宗大怒,都吓得浑身冒汗。王却胸有成竹地说:“万岁息怒,为臣受命后,特留下这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当着陛下的面,补上这一点。请陛下赐臣一付弓箭来。”

宗听罢,不知道王

葫芦里卖什么药,但仍然给了他一副弓箭。只见王把毛笔绑在箭杆上,蘸饱金粉,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在额“大”字下部,一个“太”字赫然显现,满堂喝彩。

宗龙颜大绽,连声称赞:“神笔!”神笔王的美名就此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