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46

第46章 徐渭: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徐渭是明代画坛最具创造性的写意花鸟画大师,由于一生颠沛落魄,郁郁不得志,他把满腔愤懑不平之气诉诸笔端,酣畅淋漓,不拘格律,表现出桀骜不驯、天马行空般的张裂个性,开创出大写意花鸟画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画家生平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天资聪颖,20岁考取山阴秀才,但是后来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山阴城东赁房设馆授徒,40岁才中举人。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链、钱鞭、柳林、诸大绶、吕光升等号“越中十子”。后来为浙闽总督作幕僚,曾入胡宗宪幕府,一切疏计,皆出其手,又出奇计大破徐海等倭寇。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在狱中自杀,徐渭作《十白赋》哀悼他。李春芳严查胡宗宪案,徐渭一度因此发狂,以至三次自杀。精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发病时杀死继妻张氏,下狱七年。

万历元年(1573年)大赦天下,状元张元汴等将徐渭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艺术成就

徐渭虽然身世潦倒,但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文武略无所不能!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他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难为常人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延伸阅读

徐渭妙语得老酒

一天,徐文长在家正想喝酒,秀才、和尚、郎中先生三位朋友撞了进来,都要喝酒。

徐文长说:“一共只有三两,不如一个人喝,来得痛快。”于是,他定下了规矩,每个人按规矩作诗,谁做得好谁喝。大家都很赞同这个提议。

于是,秀才道:“天子门生,状元及第(地),左探花右榜眼,前呼后拥,三篇文章,四海闻名,好不欢心。”

老和尚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左金刚右菩萨,前韦驮后观音,三支清香,四跪八拜,一片诚心。”

郎中先生说:“天门冬,地骨皮,左防风右荆芥,前胡厚(后)朴,三片生姜,四颗红枣,一支灯蕊(心)。”

徐文长接着说:“天上无片瓦,地上无寸土,左无门右无户,前没围墙,后没遮拦。三两黄酒,四人想喝,何忍于心!”

大家齐声说道:“文长兄言之有理,这三两老酒留着徐先生自己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