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07

第7章 褚遂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

褚遂良博涉经史,尤工隶楷,《唐人书评》中说他的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由此可见褚遂良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书家生平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唐初大臣,书法家。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县),晋末南迁杭州钱塘。褚遂良的父亲名褚亮,字希明,在陈朝担任过侍郎。后来陈被隋所灭,褚亮做了隋朝的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褚遂良跟随父亲在陇西。这时候金城校尉薛举率兵叛隋,僭号称帝,号“西秦霸王”,任命褚亮为黄门侍郎,褚遂良为通事舍人。

唐朝定鼎关中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西秦割据政权,听说了褚亮的名声,便聘他为东宫文学馆学士。褚遂良也被任命为都督府参军。当时著名的学者杜如晦、陆德明、孔颖达、房玄龄、虞世南等十八人都在秦王李世民的幕府中,世称“十八学士”。褚遂良获得了和他们交往和学习的机会。李世民登基之后,褚遂良获得大用,历官起居郎、谏议大夫,以黄门侍郎入相,又拜中书令,以直言敢谏深受唐太宗的赞赏。

褚遂良作为起居郎,“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褚遂良回答说:“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褚遂良作为起居郎尽职直秕,转官谏议大夫以后,更能直言规谏。对太宗皇帝的不对之处敢于大胆指陈,甚为李世民叹服。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年褚遂良受太宗遗愿辅政。唐高宗李治即位,他任尚书右仆射。后来高宗准备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决反对,抗争犯上,在大堂之上斥责武则天,受到高宗皇帝的冷遇。武则天执政之后,把褚遂良贬到了荒凉的爱州,忧愤而死,他的家人也一起被流放,两个儿子在流放途中遇害。

艺术风范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其工于隶书,很受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器重。他的书法不同于欧阳询的“险绝”,也不同于虞世南的“内涵”,而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种优美。后世评论他的书法,说他的字“温润似虞,结体法王”,“若瑶台青锁,管映春林,没人婵娟,似不任罗绮。”

少年时代的褚遂良,最初师从虞世南习字,后来又追溯“二王”,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

《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传世作品不少,墨宝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其中《雁塔圣教序》最为后世称道。《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大慈恩寺的两块碑的碑铭,碑有两通,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第一通碑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21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第二通碑为唐高宗李治撰文,20行,行40字。两块石碑都是褚遂良书写,均为楷书。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58岁的作品,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代张怀瑾评此书说: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也评价说: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延伸阅读

唐太宗重视褚书

据说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道:“虞世南去世以后,再也没有人和我谈论书法了!”于是,魏征向太宗推荐遂良的书法,并说:“遂良下笔

劲,甚得王逸少体。”唐太宗当即命人拿

遂良的字来看。

太宗一见

遂良的书法,当即拍案叫绝,十分赞赏,即日召为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