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82

第82章 矫健豪放的胡腾舞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主要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首扭胯,提膝腾跳,以腿脚功夫见长。

胡腾舞的传入

“胡腾舞”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唐代宗时,河西、陇右一带20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在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流落异乡,有的以民族歌舞谋生,有的以做边贸生意为生。每当交易谈成时,双方便饮酒作乐,胡人遂趁兴起舞,于是,“胡腾舞”在河西走廊一带流传开来。“胡腾舞”集中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是西域各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共同孕育的结晶。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炼“胡腾舞”受到河西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很快风靡唐都长安,同时还被引入宫廷,成为宫廷乐舞。

胡腾舞的特点

唐代诗人刘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描述了胡腾舞的特点,“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等诗句可知,胡腾舞以迅急敏捷、腾踏跳跃见长,故名“胡腾”。唐代诗人李端在《胡腾儿》一诗中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他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及衣饰装束告诉我们,胡腾舞主要由胡人表演,表演者头戴缀珠的尖顶帽子,身着窄袖“胡衫”,腰束葡萄花纹的长带,足蹬软靴,舞时卷起衣襟。胡腾舞以致礼的方式作先导,“帐前跪作本音语”,就是这种舞蹈前的仪式。而这种仪式至今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还可见到。李端《胡腾儿》诗:“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故而又有人称胡腾舞中另有一种表演形式“醉胡腾”。

胡腾舞的节奏较快,伴奏音乐自始至终都以欢快跳跃的旋律作为基调。舞者以急促多变、纷繁复杂的舞步及高难度的腾跃、空转、大幅度的弯腰等技巧动作为其特征,舞姿矫捷豪放、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其雄健的舞风令观者“四座无言皆瞠目。”

胡腾舞的风靡

唐代胡腾舞曾风靡中原朝野,故而在各地的文物古迹中留有许多生动的形象。如:河南安阳县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上,有一幅反映胡腾舞的舞蹈图像:图中五个男性,鼻高目深,三人是伴奏者,各拿乐器演奏,另外一人鼓掌(也可能是打节拍),还有一个人站在中间正挥动两臂踏步而舞。再如:甘肃山丹县境内出土的一只“胡腾舞铜人”,高10.5厘米,连座高13.4厘米,舞者深目高鼻,头戴胡帽,身穿窄袖长袍,着皮靴,身背盛水葫芦,右臂提举,左臂垂前,右腿上提,作舞蹈状。另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北朝绿釉印花人物扁瓶上,有一幅表现胡腾舞的舞蹈图像,那急促跳跃的瞬间动态,真实地再现了胡腾舞的历史风姿。

宋代宫廷舞蹈中也有胡腾舞的英姿,其队舞小儿队中的醉胡腾队舞,是在继承唐代胡腾基础上编制的队舞,至今中亚及新疆一带传统民间舞蹈中仍保存了与之风格特点相近的男子舞蹈。

延伸阅读

胡腾舞黄釉扁壶

胡腾舞黄釉扁壶197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的一座北齐墓葬中,扁体,圆口,细颈,肩有双系钮,通体施黄釉,模制。其形状显然是仿照了西域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同样的“胡腾舞”图,画面的中央是一舞蹈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衣襟掖在腰间,足套长统靴,正回首、摇臂、扭胯、提膝,做扭动踢踏舞蹈状。其右侧立二人,一人执,一人弹琵琶。左侧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掌伴唱。五人均深目高鼻,著胡服,显系西域胡人。据专家考证,该图表现的是西域“胡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