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89

第89章 唐代歌舞戏

唐代歌舞戏极其兴盛,《乐府杂录》中记载的《大面》、《钵头》、《苏中郎》、《踏摇娘》等节目,以及见于其他记载的《秦王破阵乐》、《樊哙排君难》、《苏莫遮》、《还京乐》等表演,都具备了初步的情节结构和戏剧的特征,这为戏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

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属于“散乐”。唐代歌舞戏,又作“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比较重要的剧目有《大面》,《踏摇娘》、《拨头》等,其中《踏摇娘》影响最大。但均无剧词和曲谱传世。这类歌舞戏约始于南北朝末;其渊源则可追溯到汉代。

兰陵王人阵曲

唐代比较盛行的歌舞戏是《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是记述北齐皇族兰陵王的故事。《北齐书》记载:突厥入晋阳……长恭率五百骑……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据说兰陵王长恭胆识过人,擅长作战,但是面容秀美,仿佛妇人,因此嫌自己的相貌不能震撼敌人,就用木头刻了一个面具,面具狰狞,每次上战场他就戴上面具。因此《兰陵王入阵曲》又名《大面》。此戏它产生于河清三年(564年)。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齐武成帝急诏各路大军去解洛阳之围,高长恭亲率五百名精骑冲入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不认识兰陵王,高长恭去掉面甲,露出真面目,士兵们放箭射敌,一起打败敌人。为歌颂兰陵王,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此曲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在民间流传很快,隋代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唐朝达到兴盛。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此曲传入日本。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天皇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后,此后在日本民间流传甚广。

踏摇娘

据《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口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这是《踏摇娘》的出处。《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与《旧唐书音乐志二》所载则有同有异。

歌舞戏的特点

歌舞戏继承了汉代以来百戏中情节性歌舞和角抵的传统,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出现的。《大面》、《踏摇娘》、《拨头》三者均有歌有舞,有的还有帮腔、管弦伴奏;《踏摇娘》中角色甚为明显。从北齐到唐代,女角色或由男扮,或由女扮,已有衍变,并非一格。化装已相当完备;历史悠久的面具已在戏中应用;后世戏曲脸谱或已萌芽,如《踏摇娘》中的丈夫,《拨头》中的遭丧者。角色或一人,或二人,或三人,已见后世“二小戏”、“三小戏”之雏形。唐代歌舞戏情节均具有矛盾性,或庄,或喜,或悲,已见后世戏曲各种类型之端绪。

从唐代歌舞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戏”的概念开始确立,已由戏耍或技艺表演之泛指,过渡到近于后世戏曲之专称。对后世来说,歌舞戏是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的先声,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基石,在戏曲史和音乐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延伸阅读

何谓“踏摇娘”唐代歌舞戏,又作“踏摇娘”。“踏摇娘”一词的来源,据《旧唐书音乐志》记称,是由于女主人公诉苦时不断地摇动身体;另《教坊记》则说是“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娘”。后语音转化,改称“谈容娘”,又作“谈娘”。踏摇娘的表演,最初是男扮女装,且行且唱,每唱完一段,配有帮腔:“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及至丈夫出场,两人就作斗殴之状。以后妻子改由女演员扮演,丈夫由“郎中”改称“阿叔子”,并添出滑稽角色“典库”,形成滑稽表演与舞蹈、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