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15061600000023

第23章 灵感靠“等”不靠“催”——酝酿灵感实验——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给被试者提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规定实验中的三组被试者都用半小时来解决问题。

第一组在半小时中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在半小时的中间插入半小时做其他事情,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在半小时中间插入4个小时做其他事情,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

在上述实验中,试验者要求被试者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三组被试者回头来解决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

心理规律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思维恐怕都遇到过卡壳的情况。比如对一些比较艰涩难懂的知识,第一次学习很难理解、把握,或者遇到一个难题,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解决办法。这种时候,继续想下去只能是干耗时间,因为再思考下去只是维持原来的思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时如果暂时把问题放一放,不去想它,做点别的事情,再回来想这个问题,或者不刻意地想它,等待灵感自己出现,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就像一句古诗里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个过程叫做灵感的酝酿,它尤其对高难度的问题比较有效。

上面的实验中,第二、三组被试者在中断做事的时候,就是利用酝酿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生活启示

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发现,他的灵感往往不是在精神疲惫或伏案工作的时候,而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者在晴朗的天气中缓步攀登小山时想到的。

这决不是个别的例子。从科学史上看,在乘车、坐船、钓鱼,散步中都可能会涌现灵感,给人提供新的设想。有人曾对821名发明家作过调查,发现他们在休闲场合产生灵感的比例比较高。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灵感产生的过程,就可以了解了。

灵感的产生,需要人有较强的行为动机,并进行长时间的探索。在长时期连续思考后如果还没有找到答案,人就可能转入休息或者调剂,比如进行其他休闲活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叫“显意识”,藏在水中的是“潜意识”。前者能被人觉察,如思考、讨论,后者却不能。灵感思维通常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因为潜意识的能力要比显意识更强——显意识受常规思维的影响,难以自由发挥,而灵感则往往需要突破常规,是一种顿悟,往往来源于潜意识。

人们对一个问题经过长时间苦思冥想,在多次尝试失败后,如果暂时抛开它去休息、娱乐、锻炼,思维反而会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扰,使显意识活动下降,而潜意识思考活动的信息却可能突然冒出来,从而产生灵感。这个过程可以说就是灵感的酝酿。

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老想不出时,我们多半会容易生气和烦躁,而在心中暗暗地下定决心非要想出来不可,或者干脆完全不去想了。这两种态度都无法使我们找到答案。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暂时地忘记它,去做点别的事,或者休息一会,等到脑袋清醒后再来思索。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来的时候不是在你因苦思冥想而筋疲力尽的时候,而是在你完全放松、丝毫不去想的时候。

灵感还有个特点,就是容易转瞬即逝,如果你不把它记录下来,就可能再也找不到它了。为了迎接灵感的到来,我们在酝酿的时候应该随身携带纸、笔,有条件的也可以带一个录音笔。这样灵感一涌现,马上记录下来,就可以防止灵感稍纵即逝。

心理智慧一点通

如果苦思冥想也想不出答案,可以先放一放,做点别的,然后灵感可能自己来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