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
――(苏联)高尔基
【经典事例】
上小学3年级的汪珊本来是个学习刻苦的孩子,但是一到考试她就显得十分紧张,甚至会睡不着觉,也吃不下饭。而到了考场上,她要么是大脑一片空白,要么是答题时将知识内容张冠李戴。尽管妈妈每次都对她说不要紧张,但却无济于事。
爸爸觉得,应该让孩子掌握一些考试的技巧,以此来帮助孩子跨越考试这道难关。从那以后,爸爸和妈妈便经常鼓励汪珊,让她提高自信,并且帮助她根据自己的情况订立了合适的奋斗目标。另外,通过和老师交流,父母还教给了汪珊一些答题的技巧。
后来的考试,尽管汪珊依然会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状况也在慢慢得到改善。当掌握了一定的考试技巧后,汪珊真正的学习水平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智慧点拨】
“考试,或者称为测验,是考试对象根据考核的目的,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事先编制的题目,按其结果给予评分的测试方法。考试是对被考查人的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看起来,考试的定义十分严肃。而这严肃的感觉便也会传染给被考查的人,许多孩子都如汪珊一样,考试的焦虑导致身心不适,盼子成龙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由此可见,掌握一些考试的技巧对于学生应对考试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考试的技巧也是大家在经过屡次的考试经历后才总结出来的。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许这些经历与自己相同,但也有的不甚相同。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他自己的考试技巧。
总之,让孩子掌握一定的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让他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尽量做到沉着应对,冷静处理。
【参考建议】
考试是检验,检验老师的教学成果,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对知识的熟练运用程度,将会在应试中反映出来。换句话说,应对考试时候的心理及应试技巧,会让考试的结果有所不同。
1.让孩子不要惧怕考试。
考试一般都是单人单桌,而考试的结果又往往会公布于众。这种公开而紧张的形式,有时候会让不少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这个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考试不过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种方式,将已经学过且掌握的东西再复述一遍。既然是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而父母也要注意,在考前和考后,无论孩子以前的学习状态如何,父母都要对孩子有信心。父母的支持与孩子自己的信心相结合,才会让他在考试的时候进入兴奋状态,从而发挥出来自己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2.提醒孩子平时多注意做基础题。
许多孩子考试失败,分数往往都丢在一些简单的常识上。而正是由于这些常识过于简单,孩子在平常的复习中大多会忽略。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在未到考试的时候,就要注意多复习教科书上讲的基础知识,尽量多做一些反映基础知识的题目。只要基础打得扎实,无论多难的题目也能由基础出发攻克下来。
3.让孩子定一个合适的期待高度。
父母都期望孩子考试能有一个优秀的成绩。但是,让一个平时只能考到及格线附近的孩子非要考满分,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而有时候,有的孩子也会忽略掉自己的实际能力,一味地只想考一个漂亮的分数让父母高兴,让老师和同学夸奖佩服。
父母要提醒孩子,这种心理是不可取的,想要短时间内一步登天,那就真的是天方夜谭了。因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定一个适合他个人水平的高度,只要孩子努力以及正常发挥,这个高度就可以达到,这样才能让孩子建立信心。另外,这个高度也不能定得过低,那样也会影响孩子潜能的发挥。
当然,父母自己也要注意,不能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4.帮助孩子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
一张考试卷的题目设计,一般都有一些规律,基础的题目往往都占大部分。因此,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快速浏览过去,将题目分出一看就会做、稍加思考就会做、需要仔细思考分析才能做的三部分。开考后,要有针对性地先拿到自己肯定能拿的分数,最后再去搏难题。父母要让孩子记住,做题一定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同时也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
另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会做的题目要保证做对,遇到不会做的也不要“恋战”,更不要着急。只有冷静应对,才能取得好成绩。
5.让孩子专心于每场考试。
有的孩子喜欢在考后不停回想答题时的情景,也有的孩子经常刚考完就去与人对答案,或者四处询问别人考试的情况。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或大或小的压力,若是连续考试的时候,也会影响下一科的发挥。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保持良好心态,尽量减少这些行为,从而减少自己的情绪波动。
【金玉良言】
考试其实是一种挑战,它可以激发人进入紧张冲刺的状态。而人应该勇于迎接挑战,在挑战自我中才能磨砺自己的意志,才能增强自己的能力。掌握考试技巧的孩子,就会将考试看成是一种机会,他会沉着应对,并且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