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时,处在封建制度下的西欧,社会危机和教会危机都在激化。下层人民的苦难越来越深重,上层人物和市民阶层也对现状越来越不满,罗马教廷的威信明显下降,教会内部的改革派多次发难。就在这时候,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来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按照教会的宣传,人类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天主让他们来赎罪。真正信仰上帝的人,那就赶快接受上帝下发的赎罪券,把手中的钱交给上帝,用于建造神圣的教堂,这样才能真正赎去前世的罪恶,死后才能进入天堂。
在教士们的鼓动下,人们开始排起长队,用身上的钱去买教士手中的赎罪券。当然,也有许多人不相信教士们的蛊惑,其中一位竟是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517年10月31日(一说为11月1日),马丁·路德把他写的一份辩论书贴在维登堡大学教堂的大门上,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这篇辩论书共有95条,所以后世又把它称为《九十五条论纲》。按照维登堡大学的习惯,对许多神学问题有疑问都可以拿出来辩论,马丁·路德就是以神学论辩的笔调写成了这篇文章,语气很和缓,仅仅指责了某些教会的弊端,并没有攻击教会本身。但是他的某些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辩论书张贴出去后,到大教堂来看论纲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对教会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的做法早已不满,因而不约而同地为马丁·路德的观点叫起好来。此后,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销路大减,有些地方已无人购买。
《九十五条论纲》的迅速传播,引起了教会的极度恐慌。教宗良第十不愿扩大事端,就让一位最有权威的神学家迦耶坦枢机去和马丁·路德谈话。迦耶坦枢机要求路德放弃他的不当言词,路德决不接受,还要求召开大公会议以裁判他的言论。1520年6月,罗马教皇颁布敕令,以破门律对马丁·路德提出警告。这一年的12月,马丁·路德在维登堡的广场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天才,用动人的声调,活泼的想象力,扣人心弦的言辞,公开否定了教皇的神圣权力,提出维护《圣经》的权威和个人研读《圣经》的权利。演讲完后,他当众把教皇的敕令烧毁,人们为他热烈地鼓掌。
1521年1月,罗马教皇公开宣布开除路德的教籍。同年4月,又宣布他为不法分子,取缔他的着作,并声称要在法庭上对他进行审判。为了保护他的人身安全,一位议员把他藏在瓦尔德堡中。在此期间,他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用不着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
1525年,马丁·路德与曾经当过修女的卡塔琳娜·波拉结婚,为改革神父独身制开创了先例。有人攻击他是为了娶老婆而改教,他回答说:“人人都说我们有私情,因此我干脆娶了他,以塞住他们的口。”
1530年,马丁·路德拟定的《奥古斯堡信纲》在奥古斯堡会议上得到确认,从而产生了路德宗(又译为信义宗)。路德宗的礼仪只有洗礼和圣餐这两件圣事,摈弃了许多繁文缛节,因此很受欢迎。普鲁士、瑞典、丹麦、挪威、冰岛等国家先后把它定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