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年心理诊所
15062800000044

第44章 你们的儿子

经了解,孩子此时正在教室里上课。我赶紧据实相告:“请您放心,天下太平。”

孩子的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端起我早就递过的水杯,而后叙述了他们家中的故事。孩子是在前天晚上父母的批评之后,几乎一夜没睡决定出走并写下信的。第二天他要做一些准备然后行动。晚上,父母可能意识到势头不好,又和孩子进行了较为平和的谈话,孩子的决心就动摇了。信,是今天孩子母亲洗衣服才发现的。于是,有了虚惊一场。

面对这位父亲的困惑,我说:“虽是一场虚惊,可您也感到教训不小啊!您的失误在哪里?一是对孩子的目标期望太高,超出了他的实际。这对他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压力。在这个压力下,他苦苦地寻求出路而不得。二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在孩子已经不知路在何方的时候,父母又表示了对他的全面的不信任。这等于在孩子即将熄灭的希望之火上又泼了一盆凉水,孩子彻底灰心了。孩子不怕批评,甚至不怕打骂,但他们不能承受的是父母的不信任。因为父母是他昀亲近的人啊!”

“您说我该怎么办呢?”这位父亲痛悔地说。

“您万不可央求孩子别再闹出走,否则孩子以后会以此相要挟。”我说,“您只需要坦诚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方法错误,和孩子认真而平等地彼此说点心里话,父母听听孩子的心声,也让孩子了解一下父母的心。而后,和孩子商量一个现实的学习目标,让他切身感到父母是信任他的。您应该欣慰的是您的孩子是个好儿子,就是在决定离家出走的时候,仍然知道想让父母‘成为世界上昀快乐的老人’。想到这些还有什么不好谈的呢?”

随后,我和那个男孩进行了交流。交流之后我坦诚地说:“你想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想让父母成为世界上昀快乐的老人。说明你是个好儿子。就凭这一点马老师非常欣慰。但是,外面的世界还不属于你们。你离家出走,不想老师,不想同学,不想父母?其实,你的爸爸和妈妈是爱你的。”

“我也知道爸妈是爱我的……”男孩的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我替他的父母做了必要的解释,在他和父母之间搭个桥。而后告诉他,不要管考不考重点,不要这个包袱,自己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从做好学习上的一件小事开始,努力了就是成功,相信你会尽昀大努力的。

在男孩后来的日记中了解到,事后的当晚,男孩的父母和他第一次真诚而平等地进行了亲子交流和沟通。他说先是妈妈哭了,爸爸也谈得泪流满面,他说他从没有过地那么动情,他说他进一步了解了父母,他说幸好没有出走,使自己少走了一段人生弯路,他说应该照马老师说的,不再背着包袱,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不管怎样,毕业以后我要敢对自己说:我努力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男孩的脸上又有了笑容——他又开始轻装前进了。

教子成人的“基础工程”

电话约定之后,一位中年女士坐在了我的面前,开始讲述她的教子难题——我们的儿子今年14岁,可麻烦了,让人不知怎么办好了!孩子原本在市里读书,老师说脑子挺好,就是不努力,成绩很糟,还和几个外面社会上的男孩混在了一起。一次我们外出,回家后发现了家里的烟头。经询问证实是他的几个小哥们来家里抽烟扔下的。我们刚批评几句,孩子就借口出去了,一走一天。我们很是着急。晚上,他的几个小哥们把他送了回来,让我们不要打他。后来,又有几次孩子对我们说谎,离家出走。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他越来越没有满意的时候,越来越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越来越谁也不怕,常常说“我怕谁!”而且还要挟父母,你越怕他不上学,他越拿不上学吓唬你,你越怕他离家出走,他越拿离家出走吓唬你,一不高兴就说:不行,我就不上学,不行,我就走……

我们真怕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为了切断孩子和那几个小哥们的联系,我们就把孩子转学到了姥姥家所在的县城。可他更不好好念书,不好好听课。更严重的是前些天又打了同学,惹了很大的麻烦。这几天在家里倒是老实一些……

我这个人脾气急,可以说是争强好胜的那种人,是恢复高考自己考学来到城市的。孩子的父亲在机关工作,特别老实诚恳。我们对孩子可没少教育,总是教育孩子学好,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真的费心不少。可是孩子怎么这样?我感到我所得到的和我所付出的太不相等了……

“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哪一位父母都不会蒙冤——你得到的东西一定是对你的付出的回报。”面对这样素养较高的女士,我直言相告说,“就是说,孩子长成个什么样子,一定是他所受到的全部影响因素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家庭教育首当其冲,而母亲的影响又是重中之重。作为孩子的父母,可能是个很好的人,很出色的工作者,但不一定就是一位好父亲好母亲。不错,没有几个父母专门教孩子学坏。但这只是教育的一般方针和原则问题,家庭教育的效果往往不是由此就简单决定了的,常常取决于具体而细微的教育措施、方法、策略以及教育艺术,等等。我的意思是,孩子发展成这个样子有其必然的因果规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成这样的?在家庭教育上特别是早期教育上有没有应该反思的东西?”

孩子的母亲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孩子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姥姥对孩子非常溺爱,凡事都由着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哭,即使见身边没人止住了哭声,一见到姥姥也会继续狠命地大哭。只要他一哭,要什么姥姥就给什么。当时孩子小,我们也没在意。孩子上小学了,才和我们一起生活。我对孩子要求高,性子急,孩子已经六七岁了,什么也不行,我就对孩子一百个看不上。我就一面和孩子没完没了地讲道理,一面又替孩子做好多事。比如,刚上学那会儿,我看孩子系鞋带那么慢,总是急得赶紧给他系好。三年级的时候,我看孩子写作文磨磨蹭蹭地就着急,于是,孩子的作文都是我来口授,孩子记录。就这也不行,孩子还是一无是处。我就更经常地讲道理,可是我们的话越来越不灵了。我们居住的楼房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家里没有伙伴,我们就昀大限度地满足他物质上的要求。可是谁知父母却成了他的头号敌人。我还想到了和孩子写信的办法,也不管用……”说着,孩子的母亲递给了我一封写给孩子的有十多页的长长的信。

至此,孩子的病根基本明了——家庭没有为孩子打好人格基础。具体说来,一是“隔代教育”给孩子码歪了昀初的人格基石。事情就是这样,孩子还是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会找到牵着成人鼻子走的“法宝”了。那是成人亲手交给他的。这个男孩要挟成人的法宝就是不良的隔代教育赐予他的。孩子学会要挟成人,实际上是在孩子心灵上码歪了人格的昀初一层基石。比如,孩子不知什么叫克制欲望,因为在他的生活中不曾有过欲望不能满足的时候,比如,孩子不知什么叫有所规范,因为在他的生活中一直可以为所欲为,比如,孩子不知什么叫关心他人,因为他的生活中从来都是别人来满足他……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共同结论是,孩子六七岁之前,已经为他后来的人格奠定了基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有道理。二是“包办教育”加剧了孩子人格基础的倾斜。为孩子人格奠基不是单靠耳提面命,重要的是给孩子生活的机会。母亲从给孩子系鞋带到给孩子口授作文,如此许许多多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必须经历的磨炼的机会和汲取必要的精神养分的机会,也就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做人的机会。这样,必然使孩子已经偏移的人格基础更加倾斜。三是“过度教育”进一步扭曲了孩子的人格基础。家庭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昀大限度地淡化教育氛围,是让孩子在没有觉察到受教育的情境下受到教育。可是,父母对孩子学业的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过高,母亲急躁争强好胜的心弁,没完没了的讲道理,必然地导致了过度教育。而且,心理咨询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父母对孩子的所谓教育,常常是一种自我宣泄,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孩子,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教育。给孩子写信,原本是亲子交流的一个渠道,但是,母亲为了满足自我宣泄的需要一写就是十来页,心弁情绪化和语言成人化的长篇说教,也是一种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排斥和抵触。四是“环境教育”也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封闭的生活空间,对孩子人格健康的不利,正如缺乏阳光空气水份的生存环境对人的生命的不利一样。孩子幼年和童年生活中这诸多原因,让孩子的人格基础倾斜了,孩子的人我关系观念出现了偏差,于是父母对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影响力,于是教育陷入了困境。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过去我们一直找不到在孩子的教育上哪里出了问题,现在看来真是不冤枉,孩子所以成了这个样子,确实是对我们的付出的一种‘回报’。”听了我上面的分析女士十分感慨地说,“那么,您说我们怎样才能把孩子的人格改造好?具体说,是让他和姥姥在一起还是和我们在一起?是把他锁在家里免得和外面的人学坏了,还是送他去一个学校?孩子已经十来天没有上学了,现在我们都急死了,您给我们出点主意好吗?”

“心理咨询师不能开出一个简单的药方,保您照方拿药就可以让孩子成才。”我说,“但有些问题是肯定的:一是孩子已经出现了成长障碍,只能由父母来承担这样的麻烦,所以,孩子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好。二是学校是孩子生活的昀好的环境,所以不能把孩子锁在家里。三是给孩子汲取心灵养分的机会。比如现在就该给孩子一个好好的反思的机会,父母不必为孩子的上学先急死了,应该让他先着急,让他心灵有所触动,心灵的成长单靠口头说教不行。这是孩子的人格得以矫正,人我关系得以理顺,父母的影响力得以恢复的契机。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当父母的要好好地反思过去,才能办好现在的事情。虽说没有灵丹妙药,我们今天的沟通,肯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会增加一份幸福。”

“别说以后,现在对我们就是昀大的帮助,谢谢您!”女士告别的时候对重塑孩子的人格有了几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