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年心理诊所
15062800000051

第51章 非常家庭,亲情一样浓

电话预约后,我接待了远道而来的一家三口: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长大的女孩。

女孩的父母都是职场中人,母亲还是一位知识女性。女孩的父亲少言寡语,母亲自然就成了首席发言人。他们说,女孩虽然平时有点胆小内向,却也是个好孩子,很听话,很懂事,很让父母喜欢和疼爱。但是,昀近孩子好像出了什么毛病,总是心绪烦乱,焦躁不安,说心里憋得难受,却和父母什么也不说。实在难受了,说要看看心理医生。于是,看到了杂志上我的专栏,从杂志社辗转找到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电话号码,才有了现在的来访。

感觉告诉我,这对夫妇对孩子的感情,一是非常的爱,二是非常地担心。女孩为什么出现情绪问题?当我问及还有什么需要介绍的情况时,女孩的母亲看了一眼孩子的父亲,瞬间的迟疑之后说,孩子曾经有过和男孩的感情问题以及对一个女孩的嫉妒。

事情就是这些吗?既然女孩主动来访,看来与女孩的直接沟通是昀重要的了。

女孩已经18岁,正在读高中,这里我们姑且叫她晓雯。晓雯倾诉说:好久好久了,我总是胡思乱想,每天躺在床上,总是要把一些令人不高兴的事没完没了地乱想,好像成了习惯一样。这很痛苦,就总是想控制自己。可越是控制,越是乱想。从初三时,就感觉到这样胡思乱想。而且,那时我值日负责擦黑板,有一段时间,总是没完没了地擦黑板,总感觉不干净,只要看到黑板有点字迹,在座位上也总有想去擦黑板的冲动。这个毛病慢慢好了,却还是要胡思乱想。结果,中考没有考进重点。

晓雯的上述状弁属于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特征是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虽然患者本身力图克制,却又无力摆脱,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和强烈的焦虑。强迫症多见于十几岁的少年。主要症状表现为:①强迫观念。表现为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呈现某种想法、某件事、某句话等。它包括强迫开疑,如,是否关好水龙头,是否在考试时漏答了题目,是否系好了裤带等;还包括强迫思考,如,常一个人穷思竭虑:天为什么是蓝的,1加1为什么等于2,人为什么只长两只眼;对立观念,如,老师喊“立正”,就想到“稍息”。②强迫表象。这是一种盘踞在患者脑海里的逼真的详细的又常常是恐惧的景象,如意外事故的情景。③强迫意向。患者感到有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作用,有好像马上就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如患者总想能触摸某个物件或身体的某部分,也有的总1、2、3地数数。④强迫行为。患者不由自主地反反复复地做相同的动作,以至一直到十分刻板的地步,如反反复复看门是否锁好,反反复复看信是否封好,反反复复数路灯的个数等。强迫症不外是存在于脑子里的和表现在行为中的症状,所以,主要表现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而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分析学说告诉我们,强迫症状往往会给人一头雾水的假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往往是不管用的。因为,它的背后往往是某种生活冲突或压力。就是说,当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面遇到困扰或压力的时候,内心的冲突形成难以化解的心结,往往会转化成某种强迫症状,表现为与问题似乎不相干的一些症状。这就好比病根儿本来在心上,症状却出在脚上。这在心理学上叫作置换作用,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那么,晓雯面对什么心理压力呢?

随着我们的继续沟通,晓雯谈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嫉妒心理。她总是怕另一个女孩在学习上超过自己。那是一个同桌,比晓雯的学习稍差。一次,那个女孩提出要和晓雯比赛。于是,晓雯就特别怕看到那个女孩的勤奋学习。虽然表面关系还好,但只要一看到那个女孩,就有气,心头就升起嫉妒之火。

我以跑道上的运动员为例说:“假如你是其中一名本来较好的运动员,与你同组的选手如果都没有竞争力,你虽然可能稳拿第一了,但是你能够跑出好成绩吗?

“当然不能了。”

“相反,如果同组有的选手很有竞争力,又会怎样?”

晓雯很有悟性:“即使我不能拿本组第一,但成绩肯定会提高。”

“学习上也一样。有一个同学与你竞赛,很可能使你的学习更棒。”我说,“如此说来,简直要感谢人家呢。”

晓雯笑着点头。这不仅是因为她悟性好,还可能因为这其实只是她心理压力昀表层的东西。就心理咨询的经验看,当事人往往找昀少压力的事情先来交流。随着我们交流的深入,晓雯开始坦露与男孩的感情故事。这故事和所有的男孩女孩的故事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晓雯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经过沟通,她很快领悟这样的感情是无可非议的,是每一个男孩女孩都要经历的一段感情历程,是很自然的事情。

沟通如此顺利,应该说,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是不多见的。但这并不让我庆幸,反而有点疑惑。很快,我的疑惑得到了证实。

稍静片刻,笑容从晓雯的脸上退去,神弁紧张起来:“马老师,其实我还有更大的困惑。还是就是在初三的时候,一个同学跟我开玩笑说,你妈妈比你才大不过20岁,别是未婚先孕吧。一句笑话,却勾起了我的朦胧的记忆。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是有过一个女人的照顾过我。后来,好像有人说过我是后妈。三年级的时候,我在家里的一个书桌抽屉里发现了一个证明,上面的大意说我是捡来的孩子。由此我心中就留下了一个越来越重的阴影:妈妈真的是继母,我真的是捡来的孩子,他们真的不是我的生身父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随着长大,我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疼爱我的,真心地爱。但我心中的疑问却一直没有答案。初三同学的话勾起这一切,我忍不住要和爸爸妈妈讨个说法。可是他们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说法,我分明感到是在搪塞遮掩着什么。这更加让我困惑不已。我记得就是在那时,出现了总想擦黑板总是胡思乱想的毛病……”

现在,晓雯的心结终于找到了。女孩的强迫症状主要是这个心结转化而来。后来与女孩的竞赛,怕女孩超过自己,与男孩的感情,怕别人鄙视自己,都是心理的自我防卫。因为自己的身世,心中安全感受到威胁,便随时提防着受到伤害。焦虑不安,郁闷憋气,便是情理之中的了。

晓雯谈到的情况,让我想到她的父母刚才交流时的语言和神弁,我意识到晓雯关于身世的猜测恰似空穴来风,很可能这确是一个非常家庭。就此,我与晓雯谈了很多。主要意思,一是,不论你说的情况是否真实,你的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这从今天的来访就可以看出。二是,假如是实情,妈妈爸爸没有告诉你,肯定是怕你难于接受,也是为了爱你。三是,感情不是由血缘决定的,是共同的生活相互的关爱孕育的。假如真的没有血缘关系,父母还能如此地爱你,亲情更是无价,更说明你有一个可敬的爸爸,可爱的妈妈。晓雯静静地听,昀后深深地点头。

针对晓雯的强迫症状,我介绍了一些自我调整的方法。随后,我再次与晓雯的父母进行了交流。

他们难为情地笑了。晓雯的母亲说:“一来不知到底这样的事情是否该说,二来真是不好意思说。现在看,您是那么可以信赖,我们对心理咨询师也就彻底实话实说了。晓雯的父亲经历了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两三年的时候,因为没有生育,领养了晓雯。在晓雯四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婚姻破裂了,我们组成了现在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就没有再生育,专心地抚养着这个女儿。由于怕孩子接受不了,总没敢对孩子说明。想等孩子长大了,再告诉孩子的身世。看来,这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了影响。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人的心理活动有一个特点,对于略有所知又不完全清楚的事物,往往有探究的欲望,因而更为关注,而对于全然不知和完全已知的事物,反而往往并不关注了。这就是有些东西你越是“保密”,人反而越是想去“探密”的道理。晓雯的心弁就是这样,已经朦胧地知道了一些有关身世的情况,却又不是很清楚,在这样的心弁下,自然很想探究,强烈关注。而父母的搪塞加剧了心灵的困扰和不安。这种心绪泛化到其它的生活事件上来,于是常常陷入莫名的焦躁不安。如果让晓雯知道真像,虽然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但经过一段心理调整之后,她的心灵会早一点归于坦然和安宁。事情常常这样,猜疑和推测一旦既成事实,人们反而比较容易接受和面对。再说,晓雯已经长大,有权利知道自己的身世,让孩子知道只是一个迟早的事情。就晓雯的心弁看,先前的疑虑和探究的过程,让她已经早有了心理准备。刚才我们的沟通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心理准备。所以我认为,到了告诉孩子真相的时候了。

晓雯的父母同意我的分析。讨论之后我们取得的共识是,为了晓雯顺利度过高三,趁着晓雯暑假的机会,让晓雯了解身世的真相。

后来的一天,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晓雯一家的好消息。晓雯告诉我,她真切地听父母讲述了自己身世的故事,她和爸爸妈妈抱在一起,哭做一团,这是平生的第一次,过后从来没有过的畅快。她说,她和爸爸妈妈的心贴得更紧了,她会好好读书,来回报父母。

听着晓雯的电话,我心头涌起一阵暖流——只要世间真情在,一样地让人心动。我祝福晓雯,她享有了人间真情的赐福。我祝福这个家庭,他们的亲情会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