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诊所
15063200000017

第17章 婆婆来到儿子家之后

中年儿子遇到的难题

年近40的周先生总算结婚了。在这以前,他一直努力建树着他的事业。直到功成名就,有了别墅,有了私车,他才把小他10岁的新娘晓杰娶进门。

周先生早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并把他培养上了大学。毕业后,周先生留在了大城市,而母亲则一直在农村照顾年迈的奶奶和外婆。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周先生成了真正的城市单身贵族之后,母亲一直催促他结婚。他屡屡说没有合适的人,其实,他是怕婚后的生活限制了自己的事业发展。直到他遇到了天生丽质的晓杰,才下决心结束自己的单身贵族生活,开始当好丈夫。谁让他钟情的是个在外企工作的白领丽人呢!

前几年,在农村的母亲先后为奶奶和外婆送终之后,一人在乡下过的也是相当寂寞。现在,儿子可算有了家。母亲为儿子的婚事乐开了怀,老人也希望分享一份快乐。于是,那一天,她兴冲冲地从乡下赶到了儿子家,一心一意要陪着儿子媳妇度蜜月。

但是,在儿媳晓杰的眼里,新婚的家中来了个乡下婆婆,好像大观园里来了个刘姥姥,而且还不如刘姥姥会逗趣。她哪里会和婆婆有一样的感受?

何止感受不同,生活差距更大。

早上,婆婆老早就起来,赶着熬粥做早饭,又赶着叫小俩口起床。老人哪里知道,生意人和外企人晚睡晚起,“早上”的概念和老人完全不一样。晚上,小俩口无论多晚回家,老人的屋里灯总是亮着。给人的感觉是,她在窥视着儿子媳妇的一举一动。周先生看见娇妻不满意的脸,便对母亲说:“晚上您只管自己先睡,别等我们了。”这以后,老人屋里的灯不再亮了。可是,有一次,从门缝里射出的猫一样的眼光,着实把晓杰下了一跳。

没几天,晓杰便觉得这不是个家了,这里有时时窥测的眼和提防的心。婆婆也是越来越心寒:儿子媳妇怎么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饭,宁可买快餐回来在微波炉里转?怎么可以不吃隔夜饭,吃不了就到掉?怎么可以早上不起,晚上不睡?怎么可以……老人越想越有气,这哪像个家,再看看媳妇,整天绷着个脸,不正眼瞧你……家就像个冷库,冷心冷脸冷锅灶。

然而,这当婆婆的还没言语,做媳妇的先忍不住了,对丈夫说:“我和你已经有代沟,和你妈又隔了一层,且不论谁对谁错,反正这日子没法过了……”

周先生商海得意,却被这小小的家务事难得头昏脑胀,他既不想让妻子生气,更不愿让老妈不满。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出高价把隔壁的房子买下来,让妈妈单独住,房子还挨得近,有事也好照应,又不互相打搅。这样好是好,就是烧钱,可为了日子过的舒心,晓杰也认了。老人却很痛心:“因为嫌我,竟花那么多钱,莫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样一想,原本有意不再过问小俩口的日子的老人,又打消了撤退的念头,反倒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了。

房子是买下来了。可老人住进了新房,却不肯交出这边房子的钥匙,理由是:儿子是我生的,这房子我怎么不能进?晓杰想,只要分开就好,钥匙有什么关系,偶尔来来,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就同意了。

可没想到的是,一次,周先生出差,晓杰子夜时分刚入睡,被悉悉嗦嗦的声音惊醒。朦胧之间睁开眼,竟是一张满脸皱折的老脸。“啊……”大惊失色的晓杰跃然而起,对着婆婆说不出话来。婆婆尴尬地说:“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在家,才过来看看,打搅你睡觉了……”

婆婆姗姗地走了,被愤怒主宰着的晓杰再也不能入睡。她在电话里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吼道:“你赶紧回来,我要和你离婚!”

怒吼归怒吼,怎么能说离就离?婆婆依然是自己的婆婆和丈夫的妈。不过,晓杰的心理由此很是失衡。走在小区的草地边,她感觉人们在嘲笑她是个恶媳妇,面对婆婆,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家已经不能使她感到安心而是焦虑,她的精神一天天憔悴起来。

蜜月终于接近了尾声。一个周末的夜晚,他们要把这春光完全留给了自己,早早地就寝,早早地美梦。在丈夫的无尽温情中,晓杰昏昏欲睡。继而,丈夫的激情赶走了晓杰的瞌睡。她微微睁开了双眼。猛然间她“啊”的一声大叫,就想从床上跳起,是丈夫奋力抱住了她。在丈夫的安抚下,晓杰总算恢复了平静。她甩甩脑袋,想拂去眼前的幻影。她庆幸那张脸不是婆婆,而是她亲爱的丈夫。幻觉消失了,风波结束了,可再也没有了激情!

由此,晓杰失去了与丈夫亲热的兴趣,甚至,她厌恶夫妻之间的亲昵,因为周先生的脸太像他的母亲了。这种神似与血缘的联想引发了晓杰的恐惧,她失去了“爱”的能力,出现了性障碍。夫妻生活越过越别扭。晓杰提出不如先回娘家小住,以观后效。到了这个时候,婆婆也深感无趣,终于放弃了对小俩口的关照,打道回府,回到了农村的老家。剩下周先生自己,用深深地叹息,打发一天天非常无奈的日子。

“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周先生声声长叹。

心理解读代际关系

也许,在周先生看来,让他深感困惑的似乎仅仅是婆媳冲突,他自己不过是夹在冲突之间的人。殊不知,周先生自身和母亲也存在着代际冲突,只是代际冲突在母子之间和婆媳之间的表现不同罢了。就是说,故事不仅仅反应了一个婆媳之间的关系障碍,实质上这是代际关系障碍问题,是一个“代沟”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将“代沟”一词用于代际研究。所谓代沟现象,是指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甚至冲突。老年父母与子女这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的基本态度方面,老年父母对社会现状知足者居多,对于社会的传统从总体上说,倾向于继承,而子女以不满社会现状者为多,认为父母大保守。其次,父辈的家庭观念较重,将自己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晚辈身上,同时对子女干涉和控制也比较多,而子女则较多接触社会,习惯无拘束地与朋友交往,注重友谊,对亲属关系相对来说比较淡漠,不满父辈的约束而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再次,父辈的婚姻观念比较重视门第,讲究家庭利益,而子女则重感情,不愿在自己的婚姻中掺杂别的成分。昀后在生活方式上,父母大多朴素节俭,主张有多大能耐,办多大事情,反对超前消费,而子女则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活得满洒,主张超前消费和社会化服务,反对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家务上。所以在请保姆、吃快餐、按揭购房、将子女送高收费学校等一系列问题上,两代人经常费尽口舌,磨擦不断。

两代人之间相距二三十年,生活经历、环境影响和历史传统的制约都相差很大。所以,代沟现象是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演变在两代人中形成的反差,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在我国,走进新世纪的今天,不仅在思想文化和认知方式上同时并存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模式,在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上更是横跨时空同时存在三种维度。因此,两代人之间从没有出现过今天这样的距离。在今天的中国,新生代与国际接轨的状况所造成的对传统的冲击,是任何一代都无法比拟的。如果这样的冲突同时存在于一个家庭中,必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引起更强烈的代际碰撞。对此,前面的故事让我们有了感同身受一般的体验。

代沟现象形成的心理渊源是什么?

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从根本上说,其心理渊源是两代人价值观上的差异。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个体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逻辑、科学、艺术、道德、美学、宗教等方面的准则和信念,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老年父母与子女所追求的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权力价值、社会价值和宗教价值,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自然会影响两代人在社会态度、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代沟。我们从上面的故事中不难理解这一点。

我们该怎样认识代沟现象呢?

如果您曾经为代沟现象慨叹“人心不古”,那可要劝您收回悲观消极的眼光了。因为,代沟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代沟,青年人与老年人完全一模一样,人类怎样进步?就拿语言来说,如果我们今天还只会重复孔子时代的语言,如果今天的报刊杂志,孔子这位圣人完全能懂,我们的语言怎能进步?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变化,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不允许创造新词汇,语言就无法表达新的概念和新的事物,语言便失去存在的意义。由此不难理解,代沟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标志着人类的进步,标志着社会的发展。

再说,代沟现象反映的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两代人的生活经验有差异之处,但也有共同之处。因此,无论是多么深的“沟”,“沟”的昀下面总是两边相连的,不然便不是“沟”而是分成两半了。就是说,代沟本身已经包含了两代人心灵的相通和相容。这样的认识不仅对我们科学地理解代沟极有益处,而且也为两代人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如此说来,周先生心中不再仅仅是困惑和叹息。

怎样跨越代际障碍

为了不让家庭中代沟现象演化成激烈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需要行动起来,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救。

首先是正确对待。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应该接受代沟现象这一现实,不要回避,否则将不利于两代人的和睦相处。双方都应理解,长辈与晚辈在说话、做事,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上不可能完全相同,总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例如,在对子女婚姻问题上,一些父母总是希望按照他们的观念和标准去办,而子女往往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父母和子女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有这些矛盾是正常的,双方都应正确对待。

其次是增进沟通。家庭中代际现象表现为在具体问题上父母和子女有分歧的时候,各自赌气,不说话,是昀糟糕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及时地加以沟通,沟通,再沟通。沟通的意义在于可以多听听对方的意见,彼此增进理解。前面的故事中,就是两代人的沟通太少了,因而使代沟现象激化为代际冲突。

再次是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俗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行法总是对的。应该说,与儿童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相比,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他们到底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并不简单地随个体的成长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而这后来的“自我中心”倾向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就不再是促进了。换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往往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年长一代要从年轻人的角度多替年轻人想一想,而年轻一代也要从年长一代角度替老年人想一想,相互理解。拿自由恋爱来说,在封建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到解放前实际上已经允许了,只是不少人还不敢明目张胆,男女恋人之间要接一个吻,恐怕只能是秘密地。可是今天,青年恋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公然拥抱和接吻了。对此,老年人便会感到吃惊,觉得难以理解。如果老年人让自己的心理来一个“返老还童”,站到子女的那一边去,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岂不是有利于理解年轻人了?所以,要学会心理换位。

昀后是彼此宽容。如果家庭中两代人在具体问题上很难统一,那就需要彼此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宽容。老年人应该仔细地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观念陈旧了?是不是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了,需要重新向年轻一代学习,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再说,父母虽然有义务对子女进行不中断的引导与管教,可也有责任尊重自己的子女。特别是人道老年,子女大多已经成人,不要大事小事非要再去横加干涉不可,要相信成年的子女完全有能力去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各种难题。父母只能在必要的时候稍加点拨,而且这种点拨也只是给子女提供一种参考意见,不能非要子女按照父母的意见行事。作为子女来说,也应该耐心地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新知识、新观念反馈给父母,使父母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即使昀终不能取得统一意见,也可以在尊重父母意见的基础上,与父母求大同存小异,把“代沟”缩减到昀低程度。

现在,再回到我们的故事中来。周先生到底不愧是40岁的成熟男人,到底不愧高素质的男人。他首先开始行动了,并且带动了妻子,带动了母亲。靠积极的心理自救,周先生家中的故事不再苦涩。

就是这样,只要两代人积极行动起来,就可以跨越“代沟”,让心灵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