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诊所
15063200000030

第30章 再富也要“穷穷”孩子

有些事似乎是那样让人困惑不解。

广州曾发生一起特殊的绑架案。一女孩被人绑架,罪犯写给女孩母亲恐吓信,说要用10万元来换人。待母亲报公安部门破案后,发现罪犯竟是女孩的亲哥哥,自己的亲生儿子!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还是个孩子啊!平时家里给他的钱够多的了,他山珍海味吃个够,酒吧舞厅玩个够,1万多元的高级玩具眼都不眨说买就买下了,他怎么还要用绑架妹妹的手段要钱呢?!

这位母亲困惑不解。

某地的一位“款爷”,决定要为孙子成长投资,将5万元人民币一下子划入还在念初一的孙子的账上。这下孙子可真是“抖”了起来:起居饮食全由保姆侍奉;提书包,做值日,写作业一律花钱雇同学效劳;同学谁惹他不高兴,票子一场就有人来给他当打手……结果这孩子品学兼劣,差点混到监狱里。“款爷”大出意外:孙子怎么这么没出息?在他身上花的钱还不够多吗?

这位祖父也困惑不解。

这位母亲和这位祖父的困惑不解也许是极端的例子。但让不少家长困惑不解的钱越多孩子越不成器的现象,却是极普遍的。

据某地住宿制学校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总体上看,学生的品学发展状况与学生的家庭富有状况成反比。就是说,除个别情况外,一般说家里给钱少的学生往往品学好,家里给钱多的学生往往反而品学差。该校有两个品学存在问题十分严重的学生,经调查,一个学生的月生活费为六七百,另一个超千元。而该校学生平均生活费为200元左右。于是,有关的学生家长困惑不解:钱没少花,孩子怎么反倒没出息?

其实,这无需困惑不解,这是势所必然,这是我们的家教陷入误区的必然走向。

钱,可以造福,也可以致祸。

单就孩子的教育发展说,钱也有两重性。把孩子养大成人,不能靠喝西北风。吃饭,穿衣,上学,读书,哪一样都要用钱,钱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带来较便利的条件。可是,走向极端,指望以钱代教,以钱育人,以为只要肯花钱,孩子就会发展得好,就陷入了严重的误区。在我国的现代家教中,这个误区是那样危害着孩子:大人们有的用钱当成打开孩子心灵的万能钥匙,有的用钱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心,有的用钱来补偿因繁忙而对孩子未尽的养育之责,有的用钱让不大听话的孩子乖巧些,有的用钱来鼓励孩子考出好成绩……到头来让孩子跟成人一起品尝了苦果。

可以说,孩子手上钱太多只能致祸。

因为成人不仅花钱,而且要挣钱,对钱有较全面的认识。可孩子还只是消费者,他们只懂得花钱,不懂得挣钱。所以,中外有远见的家长在给孩子钱的问题上都认真把关。而我们陷入误区的家长们表达爱心的唯一选择,就是金钱上的给予,慷慨地不失时机地给予,甚至是不假思索地狂热地比学赶超地给予。

这里是几个真实的镜头:

——两位家长凑到一起,似乎又找到了知音。甲说:“如今就这一个,不能委屈孩子,挣钱干什么?还不全是他的。”乙说:“是啊,我们小时候,没这条件,现在都有了,该让孩子享受享受。”

——有位家长来学校给孩子送钱,请老师转交,一掏就是几张百元大票。老师表示这样似乎不妥,家长很有大家气度:这点钱,没事,哪次回家比这都给得多。

——开学报到的日子,一位老人塞给孩子一大把票子,恐怕孩子不会花钱似地说:“花,别怕,千万别屈着,想买啥就买啥,听见没有,花没了打电话,家里给你送来。”

……

孩子的父母,还有孩子的祖辈,就是这样用钱来亲手残害着孩子的心灵,还在那里困惑不解。

大人片面地以钱代教,必然使孩子由被动消费很快地变成主动消费,必然使孩子养成消费无度,贪得无厌的心理,养成只会消费不会创造的人格,必然导致品德学业的全面滑坡,导致心灵畸变,到了极点,不仅仅是没出息,还会酿成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成由勤俭败由著。”治国如此,育人如此。

用金钱编织的奢侈的安乐窝中养育不出大写的人,困惑不解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走出这个家教的误区吧!

我们应有的选择是:再富也要“穷穷”孩子。您说是不是?

作为孩子的祖辈,如果您认为在理,那么,您手上的钱该怎么给孩子,可要当心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