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育儿知识一本通
15067600000002

第2章 新生儿生长发育标准与特点

身体发育标准

新生儿是指未满月的婴儿或出生至28天的宝宝,这是婴儿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第一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宝宝的身体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爸爸妈妈要了解其中的变化,帮助宝宝更加健康地成长。

新生儿生长发育规律

现在的爸爸妈妈都了解一些医学常识,再加上爱子心切,当宝宝生长发育的实际状况,与平均指标稍有出入,爸爸妈妈就会恐慌,焦躁不安。因此有必要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下新生儿体重、身高、头围、囟门的发育规律,提高爸爸妈妈认知的科学性。

体重变化规律

新生儿体重的变化,不是孤立的,是与许多因素有关的。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一般来说体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这与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密切相关。出生时体重越大,满月后体重相对就越大;出生体重越小,满月后的体重相对就越小。

新生儿体重标准值的计算公式是:出生体重(千克)+月龄×70%。但这仅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出生时体重较大的新生儿,满月时的体重,往往超过平均值多一些。有的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里,体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减少。

新生儿体重,平均每天可增加30~40克,每周可增加200~300克。这种按正态分布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代表的是新生儿整体普遍情况,每个个体只要在正态数值范围内,或接近这个范围,都应算是正常的。体重指标是这样,其他指标也是这样,爸爸妈妈不要为这些微小的差异而着急。

身高发育规律

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个体差异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男、女宝宝平均有0.5厘米的差异。

新生儿满月前后,身高增加3~5厘米为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高与遗传关系不大,但进入婴幼儿期,身高增长的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身高与遗传、营养、环境、疾病、运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宝宝由于生活、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身高在不断提高,但个体差异性还是明显存在的。

头围发育规律

新生儿头围的平均值是34厘米。头围的增长速度,在出生后前半年比较快,但总的变量还是比较小的,从新生儿到成人,头围相差也就是从十几到二十几厘米。

满月前后,宝宝的头围比刚出生的时候增长2~3厘米。如果测量方法不对,数值不准确,误以为宝宝头围过大或过小,会给爸爸妈妈带来不小的麻烦。

头围增长是否正常,反映着大脑发育是否正常。小头畸形、脑积水都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所以尽管宝宝头围增长速度不快,变化不大,也要认真对待。

前囟发育规律

爸爸妈妈认为,宝宝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上述说法并没有科学根据。新生儿前囟门的斜径平均是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如果宝宝前囟门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前囟门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门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

爸爸妈妈把头围、囟门视为脑部发育的象征,非常重视,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面对体检数值,往往会因为一点点的差异而引起焦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本来宝宝并没有什么病,却因为一次测量结果而担忧,为宝宝做过多的检查和治疗,这就没有必要了。

智能档案

语言能力

新生儿可以发出不是很清楚的声音。3周以后,宝宝开始发出“词汇”。4周以后,宝宝能够了解到谈话中的交替,并且知道如何回应。所以爸爸妈妈要尽早地与宝宝进行交流,以促进宝宝语言发育。

交流

宝宝天生“健谈”。当第一天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他就会平静下来,他变得安静和警惕,身体停止活动,全神贯注地倾听;第三天他对爸爸妈妈的交谈有了回应,他凝视的目光更加认真;第五天他可以饶有兴致地注视爸爸妈妈的嘴唇或手指的活动。如果爸爸妈妈能和宝宝的脸保持在20~25厘米的距离,并很生动地和他说话,宝宝就能够用嘴巴和舌头的活动来“回答”爸爸妈妈。如果看到爸爸妈妈对他微笑,他也会报以微笑的。第十四天他能够从一群人里分辨出爸爸妈妈的声音;第十八天他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第二十八天他正在学习如何表达和控制情绪,并且能够根据爸爸妈妈的声音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如果爸爸妈妈的语气重或者声音高,宝宝就会觉得不安;如果爸爸妈妈的语气是舒缓的,宝宝就会很平静。

味觉和嗅觉

新生儿的味觉神经发育较完善,因此对各种味道都能引起反应,如吃到甜味,可引起新生儿的吸吮动作;对于苦、咸、酸等味,则可引起不快的感觉,甚至停止吸吮;对母乳的香气感受灵敏,并显示出喜爱。

注意:新生儿出生后,既有吸吮、吞咽的本能,味觉也是很灵敏的。

视觉

新生儿的视觉发育比较弱,视物不清晰,但是对光是有反应的,宝宝对距离50厘米的光亮可以看到,眼球会追随转动。

注意:新生儿可以进行一些有必要的视觉训练游戏。

听觉

新生儿耳鼓内充满液状物质,这些会妨碍声音的传导。慢慢地,耳内液体将逐渐被吸收,听觉也会逐渐增强。宝宝醒着的时候,10~15厘米处发出响声,他会四肢躯体活动突然停止,好像在注意听声音。

注意:不要在新生儿身边制造过大的响声,听到巨大的声音后,新生儿不仅会被吓着,还会对宝宝日后的听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触觉

新生儿对妈妈的触摸、抚抱感受灵敏,并会表现出喜爱。

注意:妈妈要多抚抱新生儿,这对他的心理发育及感觉发育都非常有好处。

新生儿气质

较容易护理的新生儿

这类新生儿性情比较温和,并且睡觉、饥饿、排泄都很有规律,比较容易护理。

慢慢活跃起来的新生儿

这类新生儿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总是缓慢地适应新环境,开始时有点“害羞”和“冷淡”,但一旦活跃起来,就会适应得很好。

不易护理的新生儿

这类新生儿的吃、睡等活动都不规律,属于情绪型的,对新事物往往有强烈的反应,安全感较差。

新生儿生理特点

呼吸特点

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每分钟40~45次。

睡眠特点

新生儿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全处于睡眠状态,新生儿每天约需睡20小时以上。睡眠的数量和质量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是否良好。因此,做好新生儿睡眠护理工作很重要。

泌尿特点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这是宝宝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粪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完奶后,粪便逐渐呈黄色。吃配方奶的宝宝每天排便1~2次,吃母乳的宝宝排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尚未见排胎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肛门等器官畸形。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为10~30毫升。在出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新生儿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一天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体温特点

新生儿不能妥善地调节体温,因为他们的体温中枢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于散热,体温会很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针对新生儿,一定要定期测体温。每隔2~6小时测一次,做好记录(每日正常体温应波动在36℃~37℃),出生后常有过渡性体温下降,经8~12小时后渐趋正常。

宝宝一出生便立即要采取保暖措施,可以防止体温下降,尤其在冬季出生的宝宝,更应该增加保温措施。要关好门窗,防止冷空气进入。当宝宝出生后要及时用柔软的棉被包好,防止宝宝受凉。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以宝宝手足暖和为适宜。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妈妈会发现,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发出动作。在觉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到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血液循环

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胎盘循环的停止,改变了胎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的特点和血液流向。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从功能上的关闭逐渐发展到解剖学上的完全闭合,需要2~3个月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偶尔可以听到心脏杂音。新生儿心率较快,每分钟可达120~140次,且容易受摄食、啼哭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因此肝、脾常可触及,四肢容易发冷或出现青紫。

小提示

给妈妈的建议

有些新生儿的一只或两只眼睛的眼白部位会有血点,爸爸妈妈不要着急,这些很可能是分娩时由产道挤压造成的,几天后就会慢慢消退。一般来说,剖宫产的宝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新生儿特有生理现象

胎记

新生儿出生后会在皮肤或黏膜处出现一些与皮肤本身颜色不同的斑点或丘疹,称为新生儿胎记。

皮肤红斑

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红斑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鲜红,分布全身,以头面部和躯干为主。新生儿有不适感,但一般几天后即可消失,很少超过1周。有的新生儿出现红斑时,还伴有脱皮的现象。

新生儿红斑的产生原因,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新生儿红斑是新生儿出生后,受光、空气、温度等环境影响和机械刺激而产生的,比如新生儿洗澡后,红斑可加重。不管理论上还有什么争论,有一点是明确的:新生儿红斑对健康没有任何威胁,不用处理,会自行消退。

溢乳

溢乳俗称漾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有时是因为宝宝一次喝过多的奶,有时顺着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时因为打嗝漾奶,这些一般都属生理性的反应。这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及其解剖特点有关。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着的,并且贲门肌肉与幽门肌肉一样发达。而新生儿的胃容积小,胃呈水平位,幽门肌肉发达,关闭紧,贲门肌肉不发达,关闭松。这样,当新生儿吃得过饱或吞咽的空气较多时就容易发生溢乳,它对新生儿的成长并无影响。

新生儿溢乳的处理方法:只要每次喂完奶后,竖抱起新生儿轻拍后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气排出来,且睡觉时应尽量采取头稍高右侧卧位,便会减少溢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侧卧位,可预防奶汁误吸入呼吸道并由此引起的窒息。为了防止宝宝头、脸睡歪,应采取一次喂奶后右侧卧位,下一次喂奶后左侧卧位,这样要比仰卧位好,且可以避免误吸奶汁进入到呼吸道的危险情况发生。若发生呛奶,应该立即采取头俯侧身位,并轻拍背,将吸入的奶汁拍出。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在第二周消退。如果在第二周,爸爸妈妈依然发现新生儿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治疗有极大的帮助。

生理性体重降低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睡眠时间长,吸吮力弱,吃奶时间和次数少,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分,排泄量也相对较多。再加上妈妈乳汁分泌量少,所以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前几天,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会下降,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俗称“塌水膘”。爸爸妈妈不必着急,在以后的日子里,宝宝体重会迅速增长。

鹅口疮

在第三周时,很多新手爸爸妈妈都会在心里暗暗舒口气:最手忙脚乱的时间过去了。不过要提醒爸爸妈妈的是,假如卫生工作不够到位,新生儿可能会患“鹅口疮”。

鹅口疮的症状表现为:新生儿口中出现白颜色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奶块,开始是一小片,慢慢地融合成一大片。一般的奶块很容易擦掉,但是鹅口疮则不易擦掉。有的爸爸妈妈会用手强制抠掉,被剥落的部位会出血,没过多久,你会发现在原来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白片。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现“鹅口疮”,不痛、不影响吃奶,也不会出现其他症状,但是如果鹅口疮特别严重,整个口都被覆盖住,这个时候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假月经和白带

有些女宝宝的爸爸妈妈可能会发现,刚出生的宝宝就出现了阴道流血,有时还有白色分泌物从阴道口流出。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受到雌性激素的影响,使宝宝的阴道上皮增生,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宫内膜增生。宝宝出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阴道就会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宝宝出生后3~7天,持续1周左右。无论是假月经还是白带,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爸爸妈妈不必惊慌。

鼻尖上的小丘疹

新生儿出生后,在鼻尖及两侧鼻翼上可以见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点,略高于皮肤表面,医学上称粟粒疹。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一般在出生后1周就会消退,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任何处理。

四肢屈曲

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有的爸爸妈妈担心宝宝日后会是“O”型腿,就将宝宝的四肢捆绑起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正常新生儿的姿势都是呈英文字母“W”和“M”状,即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随着月龄的增长,四肢逐渐伸展。而“O”型腿,是由于佝偻病所致的骨骼变形引起的,与新生儿四肢屈曲毫无关系。

先锋头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随着阵阵宫缩,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使颅骨发生顺应性变形而被挤长。同时,头皮也由于挤压而发生先露部分头皮水肿,用手指按压会有凹陷性包,临床称产瘤。一般宝宝出生后1~2天会自然消退。对新生儿健康无影响,不需要处理。

头颅血肿

有时可以看到部分新生儿的一侧头部或双侧头顶有血肿包,其大小不等。摸上去有波动感,宝宝不痛,血肿包不跨过骨缝。

这是由于宝宝在被分娩出产道过程中,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的缘故。淤血一般在40天左右,形成硬壳,直到宝宝3~4个月才能渐渐被吸收。

但需注意的是:存在期间,要注意头部清洁,在给宝宝洗头洗澡时,勿用手揉搓,更不能用空针穿刺抽血,以免引起细菌感染,形成脓肿。

出汗

新生儿手心、脚心极易出汗,睡觉时头部也会微微出汗。这是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新生儿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和出汗来散热。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居室的温度和空气的流通。

打嗝

当宝宝吃得急或吃得不舒服时,就会持续地打嗝。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妈妈用中指弹击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停止了。如果没有停止,可以重复上述方法。

挣劲

爸爸妈妈常有这样的疑问:“宝宝总是使劲,尤其是快睡醒时,有时憋得满脸通红,是不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呀?”其实,宝宝并没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宝宝憋红脸,那是在伸懒腰,是活动筋骨的一种运动,爸爸妈妈不用担心。把宝宝紧紧抱住,不让宝宝使劲,或者带着宝宝去医院,都是没有必要的。

枕秃

新生儿枕秃,并不是新生儿缺钙的特有体征,枕头较硬、缺铁性贫血、其他营养不良等疾病,都可导致枕秃。

新生儿的几种异常现象

发绀

新生儿发绀多是病理性的,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正常新生儿,也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为局部青紫。

这些情况,有时被医护人员忽视了,有时不敢和爸爸妈妈说明原因,怕对方不理解,有意回避,结果就成了问题。

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咨询,也在门诊工作中遇到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很着急,以为宝宝得了什么大病。在医生做了分析和解释后,他们还疑虑重重,一直等到宝宝的青紫自然消退,才真正放心。有的爸爸妈妈太心急了,给宝宝抽血化验,甚至住院治疗。不但经济上受损失,宝宝身心上也会饱受痛苦。

所以暂时性的发绀不是疾病,爸爸妈妈不必为此着急,发绀会自然消退的。

红色尿

刚出生几天的新生儿,排出了像血一样的尿,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新生儿白细胞分解较多,造成尿酸精盐排泄增多,而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尿液又不多,且浓,所以就有点像血了。这并不是病态,几天后就会消失。

喉鸣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喘气有杂音,“呼噜呼噜”的。仔细听宝宝吸气时,喉中伴有笛音那样的高调音,呼气时就听不见了。在宝宝哭闹时,高调音明显,睡着后就减轻了。

这些情况就是新生儿正常的喉鸣,也称喉喘鸣。新生儿喉鸣,在宝宝刚生下来时还不明显,出生后数周变得越发明显。这主要是新生儿喉软骨发育还不够完善,喉软骨软化造成的,一般在宝宝6月龄到周岁期间会自行消失。

眼白出血

头位顺产的新生儿,由于被分娩出的时候受到妈妈产道的挤压,视网膜和眼结合膜会发生少量出血,俗称眼白出血。爸爸妈妈看到宝宝眼白出血,不要惊慌,几天以后就会自然消失了。

脐疝

有的新生儿在哭闹时,脐部就明显突出,这是由于新生儿的腹壁肌肉还没有很好地发育,脐环没有完全的闭锁,如增加腹压,肠管就会从脐环突出,而形成脐疝。

如果新生儿患有脐疝,应注意尽量减少其他腹压增加的机会,如不要让新生儿无休止地哭闹;有慢性咳嗽的要及时治疗;要调整好新生儿的饮食,不要发生腹胀或便秘。随着宝宝的长大,腹壁肌肉的发育坚固,脐环闭锁,脐疝在1岁以内会完全自愈。